河北省对口援藏工作20年回眸

20.09.2014  16:40

情系阿里人民 爱洒雪域高原

——河北省对口援藏工作20年回眸

□河北日报记者别志雷

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河北省对口支援西藏阿里地区,重点支援日土、札达两县。

20年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把援藏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不断完善干部人才、经济社会援藏工作格局,不断加大资金、项目等支持力度,积极推进阿里地区长治久安和跨越式发展。

20年来,220名河北省干部人才先后支援阿里工作,他们不顾高寒、缺氧、低压等对健康的威胁,带着资金、技术、项目和河北人民的深情厚谊来到这里,无私奉献,谱写了冀藏交流交往的新篇章。

倾心支援——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援藏工作,省领导对援藏重大问题亲自研究、亲自部署

对口支援西藏工作,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出发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

省委、省政府对做好援藏工作高度重视,始终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对口支援西藏发展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阿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边防巩固等重大任务安排部署。历任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都对援藏工作给予密切关注,多次就对口援藏工作作出重要批示,特别是对援藏重大问题亲自研究、亲自部署,对部分重点工作亲自督导、亲自调度。

省领导多次率团赴西藏实地考察,不顾严重高原反应,深入阿里地区考察对接援藏工作,实地看望慰问援藏干部人才,指导援藏项目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对口援藏工作顺利开展。为了推动冀藏交流交往,省领导率团送干部人才进藏、赴藏参加重要活动,成为常态化工作机制。

省委、省政府专门成立了援藏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全省对口援藏工作的决策和领导机构,负责对口援藏工作重要政策制定、重大问题研究、重大项目投资决策等,统一协调全省对口支援工作。援藏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干部人才工作和经济社会工作两个办公室,分别负责援藏干部人才的选派管理和援藏项目资金的协调落实。

无私奉献——

20年来,河北省220名干部人才坚持“海拔高,工作标准不降;氧气少,工作热情不减”,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奉献乐章

一边是雪域高原,一边是渤海之滨,远隔千山万水。但正是因为河北省一批批援藏干部人才的无私奉献,把两地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20年里,河北省按照“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原则,从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身体条件三个方面选优选强援藏干部人才,先后选派7批、220名干部人才到西藏阿里地区工作,其中党政干部141人、专业技术干部79人。

阿里是全西藏乃至全国综合条件最为艰苦的雪域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年平均气温不足0℃,相对含氧量不到内地一半,是‘生命禁区’。”河北省第四批援藏干部、省委组织部党代表联络办公室副主任朱希山说。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河北省一批批援藏干部人才积极发扬“老西藏精神”和焦裕禄精神,以“海拔高,工作标准不降;氧气少,工作热情不减”的工作状态,立足岗位,发挥特长,奉献阿里,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肺腑的奉献之歌。杨永山、翁树文是河北省援藏干部人才的优秀代表,因工作成绩突出荣获了全国对口支援西藏先进个人,并在今年对口支援西藏工作20周年电视电话会议上受到表彰。杨永山1995年5月至2001年5月连续两批援藏,第一批任札达县委书记,第二批任河北援藏领队、阿里地委副书记,他立足当地实际,提出了一整套促进当地改革发展稳定的工作思路,通过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开创了改革发展稳定的新局面,极大地促进了当地贫困落后面貌的改变,被西藏自治区党委评为优秀县委书记,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播出了他的先进事迹。翁树文2001年6月至2004年6月参加第三批援藏,任阿里地区农牧局副调研员,他大力推广先进农业种植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产量,实现冬季培育蔬菜的“绿色奇迹”,被当地群众誉为“阿里袁隆平”,援藏期间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20年来,河北省援藏干部人才每年在岗率达90%以上,每年深入基层人均50天以上,自掏腰包为群众办实事、好事1100多件。

为帮助阿里地区建设高素质干部人才队伍,河北省大力加强两地干部人才交流交往,积极实施智力援藏工程。20年来,河北省共接收144名西藏党政干部到河北挂职锻炼,接收进修培训专业技术人员600多名,为237名干部提升学历,计划外选派87名农牧、卫生、科技、市政建设等方面专业技术人才赴阿里工作,30多名相关行业或领域的专家(教授)赴阿里开展知识讲座、技术指导等,为阿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撑。

造福阿里——

输血”“造血”并举,激发受援地发展活力,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河北省对口支援西藏投入逐年稳步增长,20年投入资金达6.6亿元。帮助阿里地区和日土、札达两县援建学校、医院、农牧民住房、农村文化室、职工周转房、城镇基础设施等179个项目,这些都是面向基层的惠民项目,仅“十二五”期间,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就实施重点项目16个、总投资2.08亿元;援建民生项目28个、总投资4.26亿元……

分析河北省经济社会援藏数据,不难发现,河北省从受援地实际出发,更加注重“输血”、“造血”并举,增强受援地的自我发展能力;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将更多的项目资金用在基层,用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项目,为阿里群众谋福祉。

强化“输血”力度。省委、省政府克服自身发展任务繁重、财力紧张等困难,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严格按照中央要求编制预算,“十二五”期间保证至少将全省财政收入的千分之一用于对口支援西藏。

提升“造血”能力。河北省充分挖掘日土、札达两县资源优势,围绕培育市场、扶持支柱产业发展,投资帮建了“三贸”市场(边贸、农贸、商贸),援建开发了札达县蔬菜大棚种植、“日土县城至日土宗遗址、县城至班公湖、班公湖至乌江村”旅游干线以及古格王朝遗址、札达土林等旅游项目,引进5家河北企业落户阿里,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两县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使其财政收入连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制约受援地发展的“瓶颈”,河北省投资援建了狮泉河镇文化东路,阿里地区劳动技能培训中心、影剧院等,以及日土、札达两县旧城区改造项目,札达、日土文化图书馆等,受援地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援建一批民生项目。投资800万元援建了3个小康示范村,投资6400余万元实施日土、札达两县安居工程和村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100万元建设了阿里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地区体育场、地区中学、地区孔繁森小学等;投资2000万元改扩建地区人民医院、藏医院和日土、札达两县卫生服务中心,投资3000万元新建地区妇幼保健院;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累计建设扶贫项目105个……受援地生产生活、就医、教育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各族群众切实得到了实惠。

二十年弹指一挥间。在河北省的对口支援下,阿里地区特别是日土、札达两县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明显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局面得到进一步巩固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