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多地集中淘汰落后产能 企业工人何去何从?

24.06.2014  12:01

    河北省2013年11月和2014年2月开展了两次大规模集中淘汰落后产能行动,涉及数万下岗工人,引起社会关注。这些工人生存现状如何?淘汰产能的企业如何转型?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近日在河北鹿泉、平山和武安等市县对此进行了调查。

     下岗职工生存艰难

    河北省平山县西焦村58岁农民齐满仓遭遇了人生中最大的低谷——他失业了。名字中的“满仓”对他来说,仿佛成了一种讽刺。

    在水泥厂工作了30余年的齐满仓,不掌握其他技能,已很难再找到工作。作为一个普通农民,他没有社会保险,“原来一个月两三千元的收入,这下全没了。

    记者来到齐满仓家时,他的爱人肖梅书正捧着一碗棒子面粥在吃,粥上只有几片腌的咸菜,这对他们来说已是“家常便饭”。

    肖梅书对记者说:“齐满仓失业回来那天就哭了,没法弄了,怎么办?家里就3亩地,水源条件差,一年只能种一季玉米。

    “我小儿子在南京念研究生,一年学费生活费1万多元,都快供不下去了。给二儿媳妇看病花了10多万元,现在外债欠了7万多元。都这把岁数了,上哪找工作?谁还要咱啊?”她说。

    与齐满仓的状况相似,在河北省鹿泉市宜安镇东焦村,记者见到了46岁村民乔淑梅,她和丈夫在家附近的水泥厂干了十多年了。“岁数大了没人要了,我去市里找工作,找不着。

    乔淑梅说:“我们这一拨人都傻眼了,除了水泥这一行,别的什么也不会。我们也没有社会保险,以后该怎么生活?

    齐满仓和乔淑梅的生存现状是河北淘汰落后产能导致工人失业的一个缩影。

    位于河北省中西部的鹿泉市、平山县隶属于石家庄市,蕴含着丰富的石灰岩资源,当地的水泥业在全国久负盛名。水泥产业带来显著规模的GDP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两次集中整治,无疑也砸掉了工人们的饭碗。

    平山县工信局局长范世雄说,平山两次拆了18家水泥厂,涉及1766人,加上相关产业有六七千人。鹿泉市工信局局长张振平说,两次共拆除企业24家,包含了这个市所有水泥粉磨企业,涉及水泥厂职工和运输、编织、机械、服务等相关产业2万多人。

    在“钢铁大市”河北省武安市,2014年2月当地共拆除了6家企业的8座高炉。市人社局局长尹长兴说,这涉及7110名职工转岗或失业,相关上下游产业加起来2万多人。“这个人数还仅是初步摸底的数字,最后肯定比这个数字大。

    鹿泉、平山、武安位于山区,属典型“靠山吃山”,也是河北省两次集中拆除行动的重点地区。“中国网事”记者走访发现,拆除和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是民营企业,工人基本都是农民工,多数没有入社保,年龄多在四五十岁,家里有孩子上学,有老人需要照顾。失业后,几乎没有收入来源。尽管是农民,但山区地少,水源条件差,只能种一季玉米。由于长期在工厂工作,不掌握其他技能,很难再找到工作。

    根据相关规划,到2017年,河北省要完成6000万吨钢铁压减任务,这就涉及60多万直接或间接的从业人员需要妥善安置。

     失业保险基金使用受限

    记者在武安采访裕华、烘熔、文安三家钢铁企业了解到,员工都是周边村庄的。企业为了稳定员工情绪,出钱给他们发了生活费。但是他们表示,这种支出太大,企业挺不了多久。他们希望失业保险在企业和工人最艰难的时候能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邯郸市人社局社保中心副主任杨建新说,目前由于压减产能,钢铁企业生产经营出现了困难,影响了职工就业岗位稳定,而现行的失业保险制度在预防失业促进就业上没有明确的支出渠道,只停留在终止职工劳动合同后保基本生活的层面,严重制约失业保险预防失业、促进就业功能的发挥。

    尹长兴说,2013年武安市征收失业保险费4791万元,支出失业金仅为406万元。失业保险支出渠道窄,失业基金积累较多,而参保单位长期参保缴费,却很少或得不到失业保险基金的支持。同时,2万多人失业人员培训任务重,而现有的技能培训场地规模小、师资力量薄弱,建立一处规模较大的失业人员培训基地迫在眉睫。

    杨建新、尹长兴等人建议有关部门采取积极的失业保险政策以化解压减产能带来的失业问题,拓宽失业保险基金支出渠道,从失业保险金中划出专项资金稳定就业岗位,减少企业负担,延缓工人失业,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引导企业积极开辟就业门路,逐步使工人转岗走向社会。

     企业转型不能一头雾水

    企业转型升级是解决这些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根本出路。记者采访多位企业和工信部门负责人了解到,目前他们对转型升级也一头雾水,一些转型升级的政策没有可操作性,招商引资存在困难,元气大伤的企业资金困难。他们盼望出台统一规划,得到项目、财政、土地等政策的扶持。

    武安市裕华钢铁公司副总孙学兵说:“武安搞冶炼全国闻名,说到转型,政府怎么指导?怎么支持?我们从哪里来钱转型升级啊?怎么转,往哪里转?这些都需要政府引导,否则一窝蜂上了之后,产能又过剩了。

    平山光建水泥厂负责人王晓江说,虽然企业被拆除了,但租的地还有十多年才到期,当务之急,引进资金、转型上项目。但是,光靠自己跑项目不行,有的不适合发展,有的财力达不到,高端还投不起,没有核心技术,转型成了瓶颈。我们想创业,但很难找到适合发展的产业。

    张振平说,当前转型升级并没有时间表,光靠企业自己跑。希望由国家牵头,推动产业集群式发展,因为靠市县和企业的努力,时间缓慢、效果不好,集群形不成。当前产业转型升级口头政策多,但实施中操作性不强,需要国家财政、税收、土地、用工等一揽子政策支持。

    河北省一些全国人大代表呼吁,国家要尽快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产能退出机制。对化解产能过剩产生的失业、生活困难问题兜底,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强化再培训、再教育以及就业指导。在控制债务风险方面,尽快研究退出产能的金融政策,适当给予支持。此外,建议中央财政对退出产能集中的地区给予财政扶持,妥善处理好大规模产能退出期间的地方发展问题。(记者白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