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法制报:帮扶对象圆了“户口梦”

05.01.2015  18:09

    2014年12月5日,对晋州市十里铺村苏某姐弟俩来说,是一个永生难忘的日子。这天,晋州市人民法院纪兰生院长、尹敬田副院长走进他们破旧的家中,亲手将两个户口本交到他们手中。摩挲着户口本上自己的名字,两个孩子感动得热泪盈眶——困扰他们十几年的难题终于圆满解决了。

    贫困家庭百事哀

    去年初,为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晋州市法院开展了“百名法官温情惠民行”活动。当纪兰生院长走进十里铺村特困村民苏某的家中时,映入眼帘的一幕,令他的内心难以平静:破旧不堪的院子里,一名穿着破旧、神情呆滞的中年妇女在墙根晒太阳,一名中年男子从屋顶的窝棚里钻出来……陪同走访的十里铺村支书苏艳超摇着头说:“这个家庭实在是困难,男的残疾,女的疯癫,两个孩子还是‘黑户’。” 

    15年前,家境不好且身有残疾的苏某从外面“”回一个痴呆媳妇,可没过多久发现新媳妇还患有精神疾病。因为媳妇来时就神智不太清楚,姓甚名谁都无从知道,因此二人的结婚手续一直没办。日子一天天过去,他们生育了一双儿女,俩孩子一天天长大,转眼到了上学年龄。在办理入学手续时,苏某才惊觉,孩子都没上户口。他赶紧找村委会想办法,最后由村里出面到学校协调,先让孩子上学,户口以后再说。不料这一拖就是六年。其间,虽然村委会一直帮着跑办,但涉及繁琐的手续和亲子鉴定费用,一直未办成。

    费尽周折不畏难

    回到法院,纪兰生立即召集院党组一班人开会研究帮扶方案,并安排副院长尹敬田亲自帮忙解决苏某两个孩子上户口的问题。

    尹敬田副院长先到晋州市公安局咨询,并由该局向石家庄市公安局请示,最终得到答复:不做亲子鉴定也可以,但是要将“个人申请、母亲精神证明、村委会证明、学校证明、父亲户口本、接生人员资质证明、派出所调查报告”等七项手续准备齐全。

    法院干警立即和当地派出所民警赶到十里铺村,走访了苏某的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大家都证实“孩子确实是苏某两人亲生的”,派出所随即出具了亲子调查报告。随后,他们先后多次往返于教育局、学校、村委会之间,完成了个人申请、村委会证明、学校证明、父亲户口证明等四项手续。

    但在办理剩余两项手续的过程中又遇到了难题。第一“”是“精神证明”。本市人民医院无精神科,鉴定不了;辛集精神病医院要求病人住院观察30天,这既需要苏妻配合,又要安排人员照顾,连同不菲的费用,根本不现实……

    就在一筹莫展之时,司法技术室蔡军涛主任的一句话,让大家又看到了希望——去河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试试。当法院干警将苏某家的情况向河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作了详细介绍后,该院领导颇受感动,当即承诺:安排专人,简化程序,用两个工作日为苏妻做诊断。法院随即安排车辆、垫付资金3500元,带苏妻到医院就精神状况进行了检查。医院为其开具了诊断证明。

    第二“”是接生人员资质证明难。因为苏妻精神有问题,两个孩子都是在家中由村里的接生员苏奶奶接生的。可苏奶奶年事已高,当年的“接生证”早就找不到了。

    在征得卫生局领导的同意下,尹敬田副院长和两名干警在卫生局一屋子的旧存档案中翻找了一天半时间,终于找到了苏奶奶的“接生证”档案。

    七项手续终于齐备了,就在大家满心欢喜只等着手续审批后领户口本时,一瓢凉水泼来:必须做亲子鉴定。

    原来,苏某的户口问题按“疑难户口补录”在石家庄市公安局局长会研究时未能通过,因为是两个孩子同时上户口,都已经十来岁,且户口补录系统已几次换代升级,没有亲子鉴定手续根本审核不了。

    决不能功亏一篑。晋州法院立即联系了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将苏某一家人送去做鉴定,并垫付鉴定费3200元。鉴定结果显示:两个孩子与苏某及妻子的亲权概率同为99.99%,系二人亲生。

    申请补录表递上去后,时间不长石家庄公安局就批了下来。但“”题又来了:按照计划生育政策,苏某的第二个孩子系超生,按规定必须先补交社会抚养费2万元,医院才能出具出生医学证明。

    这回纪院长亲自出面,带着十里铺村干部跑到卫生局,将苏某一家的特殊情况及两个孩子的学习状况向卫生局主要领导作了介绍。法院院长帮扶苏某一家人的执着劲儿,让卫生局领导深受感动,何况苏某家庭条件确实困难,可以按政策缓征。拿到缓征证明,办理了出生医学证明,至此,两个孩子终于可以上户口了。


      http://szbz.hbfzb.com/html/2015-01/05/content_56071.htm?div=-1

编辑:逯永霞

文章出处:《河北法制报》(2015年01月05日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