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木兰林管局蹲点调研(下):“木兰”创新密码

08.06.2015  00:30

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记者李建成、郭峰、李文亮

日前,木兰林管局的《基于近自然森林经营的资源管理系统引进》项目,成功申报国家林业局948项目。“948项目”即国务院“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学技术计划”,一般多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承担,直接由基层生产单位承担还不多见。

搞科研创新在木兰林管局已算不上新鲜。近几年,他们先后与中国林科院、北京林业大学、河北农大及省林科院开展合作科研项目41项,结题33项,鉴定为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的科技成果25项,提出国家林业行业标准1项,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

种树又不是高科技,有啥研究头儿?”在一些老林场工人眼里,创新似乎和林场不沾边。“我们恰恰是靠创新这把钥匙,打开了破解林业资源危机、资金危困的大门。”木兰林管局局长徐成立说,全国森林采伐管理改革试点单位、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单位、全国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和执行试点单位等项目能落在林管局头上,“都沾了创新的光。

一个基层林管局执着于创新的动力何在?

木兰林管局是省林业厅直属差额事业单位,每年有60%的经费来自财政拨款,在国有林场中算日子好过的。经过几十年持续造林,林场正处于采伐期,还算有点家底,靠砍树卖树支撑几年问题不大。

林场明天的日子怎么办?”林管局上下居安思危,自问自省。已退休的老局长胡庆禄,从上世纪末就提出,森林结构简单、林地生产力低下,过度砍伐“后遗症”不可不防。龙头山林场老职工苏玉庭从事林业工作40年,他发现可以皆伐的林地面积越来越小,新栽的树苗越长越差,风沙的侵蚀越来越重,病虫害防治越来越难。2008年当上燕格柏林场场长的许雪飞也曾暗暗担忧:“照这个砍法,若干年后拿什么给工人开工资?

再沿袭过去靠砍伐维系生存和发展的老路子,只会把林场带上不归路。”越来越紧迫的危机感,促使木兰林管局主动求变,在德国弗莱堡大学森林生长研究所的支持下,他们全面引进国外先进的近自然森林经营理念。

创新,意味着对一些过时的传统做法的大胆舍弃。精细整地是传统造林方式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即便精打细算,每亩也需花费七八十元。借鉴德国的技术和做法,木兰林管局改变传统的生产流程,植树前不再进行精细整地,每年不仅省出200多万元费用,还使幼苗成活率和保存率达到95%以上。

按照传统做法,为保证树苗成长,要把树苗周围的灌木割除,平均5年要割7次,每次每亩要花费六七十元。按照近自然经营理念,林管局探索推行折灌技术,一般只需折一次便一劳永逸,每亩费用降到20元,每年可省经费600多万元。所谓折灌,就是把树苗周围灌木对折,要领是“折而不断”。查字林场作业主任陈树青说,一棵树苗周边的灌木三五分钟就能折完,“灌木残而不死,既不会复壮,又能抑制底下野草生长,简单又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