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报》5月11日安全生产专版

26.05.2015  16:57

省安委会发出油气输送管道整改通报要求8月底前全部清除重大隐患

  (本报记者郭东)油气输送管道是工业的"血管",是连接油气资源和生产生活的纽带。受基础条件、安全管理等因素影响,我省油气输送管道安全形势严峻。
  省安委会近日发布《关于油气输送管道隐患整治攻坚战工作进展情况的通报》,对全省油气输送管道隐患整治攻坚战进行调度。2014年11月我省开展油气输送管道隐患整治攻坚战以来,各地开展不够平衡,总体进展仍然缓慢。截至3月底,保定市、石家庄市、衡水市、廊坊市、唐山市、秦皇岛市、邢台市重大隐患整改为零。
  国家相关部门日前两次通报全国油气输送管道安全隐患整改进展情况,我省均排名倒数。省委、省政府对油气输送管道隐患整治工作一直高度重视,相关省领导两次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加大整治力度,加快整改进度。
  省安委会日前对全省油气输送管道隐患整治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了通报,组成4个常年专项督导组,进行常态化督导。
  从督导情况来看,各市对该项工作重视程度、推动力度相差较大,工作进展不平衡,工作质量参差不齐。截至3月底,全省油气输送管道隐患整改率在50%以上的有1个,沧州市55.5%。整改率在30%以上的有4个,定州市33.3%,邢台市32.1%,张家口市31.2%,邯郸市30.9%。整改率在20%以上的有1个,承德市28.6%。整改率在10%以上的有3个,石家庄市15.2%,衡水市10.9%,廊坊市10.3%。整改率低于10%的有3个,秦皇岛市9.5%,保定市6.9%,唐山市6.7%,其中保定市、唐山市3月整改为零。
  三大因素导致工作质量参差不齐--
  部分市县主要领导对隐患整治工作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措施不够有力。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综合协调和督导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工作抓得不紧、盯得不死。有关部门主动性不强,等靠思想严重,特别在清理管道占压问题上推诿扯皮现象突出,致使隐患整改不力。有些管道企业没有认真履行主体责任,过度依赖政府和职能部门。
  在重大隐患整改方案制定上,除邯郸、石家庄制订的方案操作性强,能够有效得以实施外,其他各市均未按"五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整改措施、整改时限、整改资金、应急预案)要求制定,其中保定市有4项重大隐患未落实整改时限,廊坊市6项、唐山市6项、秦皇岛市1项重大隐患未落实整改责任人。衡水市12项重大隐患未明确整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整改时限、整改资金。
  政府及相关部门、管道企业保护意识不强,宣传引导不够有力,监管、巡查不够到位,管道标识、警示牌、"三桩"等安全防护设施不够完善,导致有的地方出现"前清后占"现象。
  业内人士指出,对油气输送管道安全问题重视不够,安全监管和责任落实不到位,安全隐患大量存在,一旦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省安委会要求,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快整治进度,8月底前要全部消除重大隐患。各级各部门和相关单位要以今年8月底为最后期限,对重大隐患倒排整改时间表,明确每月目标任务量,对隐患一处一处地捋、一处一处地制订方案、一处一处地明确责任人、一处一处地紧盯销号。
  ■链接
  全省油气输送 管道5165公里
  目前,我省境内现有石油天然气长输管道66条,长度5165公里。其中,原油管道16条,长度1300公里。成品油输送管道13条,长度577公里。天然气管道37条,长度3288公里。管道分布在全省11个设区市以及130个县(市、区)。
  由于地理位置等原因,供应京津市场和通往其他省市的油气管道也途经我省,一旦发生事故,将造成严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影响。特别是一些地方、部门和企业对油气输送管道安全问题重视不够,安全监管和责任落实不到位,安全隐患大量存在,一旦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今年所有规上企业做到五落实五到位

  (本报记者郭东)省安委办近日发出通知提出,今年年底,全省所有规模以上企业将做到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五落实五到位”,并在2016年扩大到所有企业。
  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五落实五到位”是指:必须落实“党政同责”要求,董事长、党组织书记、总经理对本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共同承担领导责任。必须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所有领导班子成员对分管范围内安全生产工作承担相应职责。必须落实安全生产组织领导机构,成立安全生产委员会,由董事长或总经理担任主任。必须落实安全管理力量,依法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齐配强注册安全工程师等专业安全管理人员。必须落实安全生产报告制度,定期向董事会、业绩考核部门报告安全生产情况,并向社会公示。必须做到安全责任到位、安全投入到位、安全培训到位、安全管理到位、应急救援到位。
  省安委办在转发《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五落实五到位规定的通知》时要求,各企业要将《规定》要求纳入基层相关单位的班组交接班内容进行针对性培训、学习,做到人人皆知,人人参与,主动监督企业执行到位。各级监管部门统一印制《规定》挂图,有计划地推动各企业宣传张贴“五落实五到位”,切实做到全覆盖。
  我省将对宣贯不力、动作迟缓、落实不好的企业通报批评,列入不诚信记录,约谈企业主要负责人,按上限处罚。存在安全隐患较多的企业,情节严重的按“四个一律”要求从严惩处。
 

年底前专家“会诊”覆盖所有非煤矿山

  从2015年3月起,我省全面加强非煤矿山安全生产专家“会诊”监管、风险分级监管、微信助力监管(统称“三项监管”)工作,6月底前将完成地下矿山、尾矿库和陆上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专家“会诊”工作,年底前完成全部非煤矿山专家“会诊”工作。
  专家“会诊”监管是指政府采取购买服务方式,组成专家组对非煤矿山进行全面检查,提出整改建议,由安全监管部门严格执法,跟踪督办,直至整改销号的监管过程。
  强化专家“会诊”监管,确保一矿一策落实到位。专家“会诊”可以由省级、市级安全监管部门直接组织,也可以采用竞标方式确定社会中介技术服务机构组织。安全监管局制定专家资格条件,明确不同类型矿山专家组的专业构成,组建切合本地区矿山实际、满足工作要求的专家队伍。安全监管部门接到“会诊”报告后,对存在的重大隐患要及时调查取证,下达执法文书,依法作出处理决定并跟踪督办,确保隐患治理、问题整改和事故预防措施落实到位。
  安全监管部门制定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分级监管办法,根据企业特点、同期作业人数、设备设施状况、安全管理水平、生产安全事故、遵章守法等情况,结合安全生产标准化评级和专家“会诊”结果,按照风险程度从低到高划分为A、B、C、D四类风险级别,实施差异化监管。对一般风险企业可以实行随机抽查,对可能发生重特大事故的高风险企业要全覆盖、零容忍,严防死守,实行重点监管。要根据企业风险变化情况及时调整风险级别,实施动态化监管。
  我省将督促非煤矿山企业落实风险管理措施,对重大隐患实行发现、挂牌、治理、验收、销号闭环管理。 (郭东)
 

我省推行安全生产一体化监管执法

  我省将推行安全生产一体化监管执法和观摩式执法,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近日召开安全生产调度会议强调,要严格执法、主动担当,为经济稳增长提供坚实安全保障。为落实国家安监总局会议精神,5月5日,省安监局召开转变监管执法方式座谈会,提出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形势下,推行安全生产一体化监管执法和观摩式执法。
  一体化监管执法是指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监管执法一体化,避免监管单位到同一企业多头执法,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
  观摩式执法是指,选择具有一定规模和代表性的企业,进行体验式执法检查,邀请同行业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部长全程观摩。
  为加大监管力度,我省推出了安全生产五项措施--严格执法,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的通知》,保持"打非治违"高压态势。强化监管,严把安全准入关,加强分类指导,广泛开展警示教育和约谈活动。加大安全培训力度,严厉打击假培训、办假证、持假证等行为。加快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开展好油气输送管道、煤矿等行业领域的隐患排查整治行动。推动各级各部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五级五覆盖",督促所有企业悬挂"五落实五到位"规定并认真落实到位。(郭东)
 

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举行

  全省《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近日举行,主题是"依法防治职业病、切实关爱劳动者"。
  宣传内容包括《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和配套规章、标准,职业健康检查、职业健康监护、职业病诊断与鉴定制度,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的法定责任和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管,劳动者依法享有的职业卫生保护权利,职业病患者的工伤保险待遇,防治常见职业病的科普知识。(白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