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报》整版刊登 河北工大:百年“工程师摇篮”

23.12.2016  01:06
                  12月22日,《河北日报》11版整版刊发:河北工大    百年“工程师摇篮”。
            新闻链接: http://hbrb.hebnews.cn/html/2016-12/22/content_144933.htm
 


1905年,时名直隶高等工业学堂的河北工大以英文教授机械课。


早期的实习工场(机织科)

中国第一水工试验所

潘承孝

  【阅读提示】 它1903年创办于天津,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现代高等学府之一,也是中国最早开始培养高等工业人才的“工程师摇篮”。 它创办了中国最早的高校校办工厂,建校伊始,就建成化学试验厂和机器制造厂两所校办工厂,形成了“工学并举”的办学传统。 它创办了中国最早的现代水利科学研究机构,1934年在校内设立的中国第一水工试验所奠定了中国现代科学治水的基础,是中国水利由传统经验型治理转变为现代水利治理的里程碑。 它先后12次更名,1995年正式定名为河北工业大学。 百年名校 中国最早的工科高校之一 “今天的河北工业大学校徽,沿用的仍是早年仿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校徽的设计思路,校徽中间独特的台座上,有一个镂空‘工’字。历史上,河北工业大学先后12次更名,但正是这个始终不变的‘工’字,道出了我们这所百年高校一个多世纪以来不变的追求和最鲜明的特征。”河北工大党委宣传部部长陈鸿雁表示。 113年前,也就是早在清政府废止科举考试两年前,中国出现了一所以培养工业人才为目的的特殊高校,而它招生考试的“作文”题目,竟然是《化学为制造之根本》,在当时可谓别开生面。 这,就是河北工业大学的前身北洋工艺学堂。 “当时,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办学堂、建工厂的呼声日益高涨,对工业人才的需求日渐迫切,北洋工艺学堂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的。”陈鸿雁告诉记者,1903年1月,得到光绪皇帝批准后,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袁世凯,委派天津知府凌福彭筹建北洋工艺学堂。 在今天的河北工业大学校史馆展览大厅里,还保存着一份光绪朱批奏折的复印件。 1903年12月6日,袁世凯在这份呈奏光绪皇帝的奏折中写道:“臣于上年莅津以后,即先筹设工艺局,就草厂庵附近地址建造工艺学堂,延聘中外教习……教以化学、染织暨普通各科,约三年毕业。” “正是这份奏折,把学校创办时间、地点、专业、科目、学生人数、学制等主要办学要素讲得一清二楚。”陈鸿雁告诉记者,在今天的河北工大校园里,提起这份奏折,仍是尽人皆知。 而在这个当年曾“上达天听”的新式学堂里,一切都是围着一个“工”字展开的。 1903年3月19日,北洋工艺学堂正式开学,化学、染织等科目设置令人耳目一新。到这一年11月续招新生时,应考者已至二三百人。 “但在择优录取的原则下,这一届最终只招收了30名学生。”陈鸿雁说,当时要求考生年龄在15岁至22岁以内,文字通顺,并特意规定考生要有一定的英文基础。 今天,在位于北洋大学旧址南大楼的河北工业大学校史馆展览厅内,我们仍旧可以看到113年前的入学考题。但报名考生要想拿到这套初试考题,首先需要面试审核。 “初试后根据成绩排队,名次在录取总额加30%范围内的考生才能进入复试。”到第三关,经过复试录取的学生,还要由英文教习面试,才能决定最终去留。 “考试科目包括汉文、汉文译英文、英文化学题等。”陈鸿雁说,当时招生试题相当有难度,并紧扣“工”字主题,不仅汉文的论文题目是《化学为制造之根本》,要求考生略举其说,汉文译英文也与化学科学相关。 对外语的高标准严要求,主要源于教学的需要。 “教学上实行双语教学,机器学科、应用化学科为正科,以英文教授;制造化学科、意匠图绘学科,以日文教授。”陈鸿雁告诉记者,当时学校办学理念非常先进,数理化及专业课程全部采用外文原版教材,并主张开放办学,除国内优秀工业教师外,还大力聘请外籍教员,聘日本工学士藤井恒久为教务长,英国头等机器师德恩为机器教员。 注重实践 校办工厂与学校几乎同步诞生 “学校的首任总办,即校长,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和教育家周学熙。”河北工业大学校史馆负责人曹旭冉告诉记者,一直致力于为中国培养高素质工业人才的周学熙,办学理念十分先进。1904年,周学熙就向袁世凯呈文,提出“以工场为学生实验厂,以学堂为工徒之研究室”。 1904年9月,学校创办实习工场,场内初设染色、织布、木工、金工、化学制造等科(相当于现在的车间),随后又添设制燧(火柴)、刺绣二科。 1905年,实习工场开办得如火如荼,场地竟渐不敷用,于是又在天津河北窑洼购地38亩建造新场,工徒达到八九百人。新的实习工场分织巾、染色、胰皂、木工、提花等12科,学生半日学习半日入场习练,实习工场成为当年颇具规模的“储各项公司工匠之才”的重要基地。 实习工场除供工业学堂学生试验制造,兼具商品生产、培养民间技匠的功能。 “学生当时的实习都是生产型实习,实习产品全部作为商品出售。”曹旭冉介绍,1906年实习工场生产的产品有数十个品种,经济效益相当可观。 与此同时,他们还精选出产品送直隶工艺总局所属的劝工陈列所和清廷农工商部所属劝工陈列所陈列展示。1906年,慈禧从陈列的精品中,选中实习工场制造的“绣鹰屏风”一架,摆设于宫中。 如今,在红墙青瓦的河北工大校史馆内,我们仍可以看到彼时实习工场生产的产品与广告。 实习工场的创办也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实业人才。1907年时任直隶总督的杨士骧的奏折中称:“实习工场先后毕业者已七百人,分赴本省外省充作工师匠目,凡百余人转相传习,生业咸兴。”这些取得“宫保优奖顶衔”的匠师,又在各地开办类似的实习工场或习艺所,既开工、又授徒。 实习工场初创时便坚持“以发明工业为宗旨”,重视宣传推广工业技术。每年都会举办为期一周的“纵览会”,参观者有专人为之讲解。1906年10月,第一次“纵览会”期间,参观者达5万余人次。 从以手工生产为主的早期工场到使用机器化生产的现代工厂,校办工厂一度成为河北工业大学历史上最为闪亮的名片之一。即使时光流逝,斗转星移,工学并举的办学特色仍深深扎根于河北工业大学的土地上,近年来,学校的技术转移中心已被批准为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学校还专门成立了工业技术研究院,集中进行技术集成开发,服务经济与社会。 东亚独步 首个国家级水利实验室诞生于此 1934年6月1日,中国第一水工试验所在当时已由北洋工艺学堂、河北省立工业专门学校等一路更名而来的河北省立工业学院奠基开工。 这个以“中国第一”命名的试验所,也确实是我国首个国家级水利实验室。它建设历时17个月,建筑面积达2100平方米,试验所需设备全部购自国外,被当时的主流媒体《晨报》赞为“全国唯一设备,东亚独步”。 它的出现弥补了国内科学治水的空白,在我国现代水利科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这所具有开创意义的实验研究机构缘何会出现在北方的一所高校校园里? 我国历史上水患频繁,地处华北的天津,由于位于九河下梢,也曾饱受水患之苦。有记录显示,天津从建卫到新中国成立的544年里,平均每七年闹一次水灾,史料上有准确记录的大水灾多达72次,“平地成川,田化为湖”“人嘈居于树”的记载屡见不鲜。而封建时代,哪怕是有作为的统治者,治理水患也大都是从宏观着眼,凭经验办事,往往水患反复,难以根治。 清末以降,以李仪祉为代表的留学欧洲的水利专家,便开始倡议创办水工试验场所,主张把中华民族数千年积累的治水经验与西方先进的水利科技成果结合,改善旧中国落后的水利状况。到1928年9月26日,华北水利委员会成立,在当日举行的第一次委员会上,李仪祉和另一位水利专家李书田当即提议建立河工试验场,其后却终因经费落空而流产。 1929年3月2日,时名河北省立工业专门学校的河北工大致函华北水利委员会,表示愿意合作建设河工试验场,但未得到回应。直到1930年11月在华北水利委员会第八次委员会议上,李书田关于建立临时水工试验所的提案获得通过,该委员会作出可与有关学术机关“接洽合作”的决议,这一意愿才总算有了实现的可能。 “就这样,这所水利专家和高等院校奔走呼吁多年才得以落地的水工试验所,终于诞生在时名河北省立工业学院的河北工大校内。”曹旭冉告诉记者,当时决定试验所设备费用由学校和华北水利委员会各付一半,学校提供场地。 抗敌敢死 当华北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 “卢沟桥事变后,1937年7月28日,学校遭到日本侵略者飞机的轰炸。建成仅仅三年的中国第一水工试验所毁于一旦,部分校舍也被炸毁。” 曹旭冉告诉记者,天津沦陷后,学校被迫停办,历史文书档案、图书仪器及教学设备等被洗劫一空。学院秘书路荫柽携公章及经费余款到天津英租界慈惠学校暂避,办理资送教职员转移及学生转学、借读等事务。就这样,一部分教师、学生被转移至其他学校,另一部分则选择奔赴战场。 “国破家亡,骨肉离散,校舍被毁,学校停办。当华北再也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时,河工人表现了抗敌敢死的决心和勇气,杨十三、洪麟阁、赵观民就是那一代河工人宁折不弯、以身许国的代表。”曹旭冉说道。 杨十三曾留学美国,专攻造纸,是我国著名的化学家、造纸专家,回国后先后任直隶工业试验所化学工业课技士、课长,并兼任直隶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河北工大前身)化学教员,1929年起任该校化学讲师、副教授。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杨十三毅然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支援学生参加抗敌敢死队。其后,在著名的一二九运动中,杨十三与洪麟阁等河工师生一起发动组织游行,杨十三以教授身份,走在队伍最前列,并指导学生自治会发表“抗日救国宣言书”,声援支持北平学生的爱国运动。 “我以孱弱之躯,势必效死疆场,马革裹尸,绝不辗转床褥做亡国奴。”卢沟桥事变之后,杨十三不仅毁家纾难支援抗战,还在年近半百之际,毅然投笔从戎,亲上战场。 1937年8月,路荫柽、杨十三等置日本占领军的复课勒令于不顾,联络校友接受“华北人民抗日自卫委员会”的领导,组成“工字团”,开展抗日救国活动。次年3月,杨十三带领河北省立工业学院“工字团”奔赴冀东,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东大暴动。 在杨十三、洪麟阁的指挥带领下,起义一部转战丰润、玉田、遵化一带的乡村重镇,迅速攻占亮甲店等15个重镇,震慑了日伪敌寇。敌寇惊呼“洪杨之乱实在厉害”。在后来鬼子的报复性扫荡中,洪麟阁不幸殉国,杨十三幸获脱险,其后辗转来到太行山八路军总部。 1939年夏,日军分九路向八路军总部大举进攻,长期患有胃病的杨十三在随总部转移途中病情迅速恶化,病逝于山西黎城,时年50岁。 “抗战期间,学校虽然一度停办,可这段烽火岁月中广大师生的爱国行动,却一直彪炳于我们的校史之中。”曹旭冉望着校史馆展览厅内杨十三等烈士的展板深情地说。 工学并举 办学传统百年薪火相传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当时的河北省政府派原机电系主任马沣教授等为河北省立工业学院校产接收员,接收抗日战争期间被日本占领者侵吞的校产。学校在启动重建工作的同时,开始恢复招生,到1946年9月中旬,共招收新生270名。 新中国成立之后,这所历经磨难的工程师摇篮终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1951年8月1日,北洋大学和原河北工学院一度合并,定校名为“天津大学”。 到1958年8月,河北工学院再次正式成立,潘承孝任院长。 “作为一所百年学府,我校跨越了从清末至今的多个时代,见证了历史的风云变迁,校名、建制也多有变化,但从创办之初确立的‘工学并举’的办学传统,始终如一。”陈鸿雁说,这一办学理念都充分体现在周学熙、魏元光、潘承孝三位传奇校领导的办学实践中。 “工艺非学不兴,学非工艺不显。”这是建校首任校长周学熙在十九世纪末提出的办学宗旨。在他看来,学堂是造就人才的根本,工艺是民生的大计,二者本应并行,故而教育要与工业相辅相成,学生培养则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现“工学并举”的教育模式。 “到1929年,学校正式升格为四年制本科院校,魏元光先生出任升格后的首任院长,工学并举的办学理念再次得到加强。”陈鸿雁介绍,魏元光早年曾留学美国,十分欣赏麻省理工学院的办学理念,他认为,教育应同工业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才“既可明理,又能实操”。 魏元光治校倡导“手脑并用”,学生在学习中要“既习其理,又习其器”。在校办工厂的传统基础上,他决定成立“工业制造部”统一领导学校所属的各附设工厂。 “在工业制造部的领导下,各附设工厂均承担三项主要任务,一是教学实习任务;二是产品生产任务;三是研究试制任务。”陈鸿雁表示,在魏元光执掌学校的数十年间,学校发展快速,教学设施、师资力量、教学质量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当时南京政府教育部高等教育观察员视察后,称“学院精神积极,注重实际。刻已作到合于现代国家需要之教育”。 而1958年起担任河北工学院院长的潘承孝本人,就是中国内燃机和汽车研发事业的开创者之一。 “潘承孝曾留学美国,先后在康奈尔大学和威斯康辛大学学习。在河工任院长期间,潘老可谓兢兢业业、呕心沥血。”陈鸿雁告诉记者,在周学熙、魏元光的基础上,潘承孝的办学理念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工科教育的“三基”理论,即学生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缺一不可。 上世纪50年代末,工学院师资匮乏,雷厉风行的潘承孝从东北、西北、京津等地广纳人才,组建起一支高学历的教师队伍。 潘承孝注重以教研室、实验室、图书馆、校办工厂和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为标志的“硬实力”的建设。在他的领导下,即使在那个年代,该校图书馆也始终保持着国际视野,国外期刊订阅一直没有间断。其中,对《美国化学文摘》保持了从其创刊号到现在的全套收藏,现已成为校图书馆的一大镇馆之宝。 对于校办工厂,潘承孝也倾注了大量心血,他提出“教学为主导、科研为关键、生产为基础”的原则,在他的倡导下,学校校办工厂发展迅速。从1959年到2001年,校办工厂有近20项新产品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或国家级新产品证书。 1970年,该校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液压单晶炉”,创造了“旋转节流阀”,被列为我国当时密级最高的科技成果之一,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1976年,校办工厂与其他单位一起研制成功大型水轮机自并激励磁系统,这项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桃李芳菲 “工程师摇篮”百年树人 从五四运动时期的天津学生联合会会长谌志笃,到现代工人运动先驱黄爱;从著名爱国工业教育家魏元光,到被誉为“中国核能之父”的卢鹤绂;从为中国“两弹”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已故院士姜圣阶,到85后创业神童张坤宇……一代又一代的河工人在各自的领域创新争先。在这所工程师摇篮里,“百年树人”,也早已被赋予了比字面更丰富的含义。 “113年来,无论是动荡战乱的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河工人秉承‘勤慎公忠’的校训,勤以治学,慎以立身,公以对人,忠以处事,在各自的领域为国家和人民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河北工大党委书记李强告诉记者。 1996年,河北工业大学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而在我省最新启动的“双一流”建设中,则提出将河北工大作为全省四大一流大学建设一层次高校给予重点支持,同时,该校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3个学科获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 “虽地处天津,但学校心系河北热土。”李强告诉记者,“就如同校徽里始终不变的‘工’字一样,河北工大还有一个始终不变——我们的心,一直都在河北。” (本版图片均由河北工业大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