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文艺界:从“河北现象”到“文艺冀军”崛起

03.01.2015  10:15

    擦亮冀军品牌 唱响河北声音

    ——从“河北现象”到“文艺冀军”崛起

    □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记者 张晓华

    2014年年初,一场备受关注的研讨会在北京召开。省内外文艺界的数十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影视剧创作“河北现象”进行了专题研讨。专家们认为,近年来,一批数量可观,具有鲜明中国风格、民族气派、河北特色的优秀影视作品不断涌现,在业内刮起一股强劲的“燕赵风”,形成了引人瞩目的“河北现象”。

    以此为契机,近一年来,全省广大文艺工作者立足河北大地、传承燕赵文化,将“河北现象”由影视剧创作推广到戏剧、文学、图书、歌曲等更广阔领域,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电视剧《焦裕禄》、河北梆子《六世班禅》、广播剧《一个县委书记的担当》、歌曲《天下百姓》、纪实文学《朋友——习近平与贾大山交往纪事》等一批“既叫好又叫座”的“河北制造”不断涌现,一支阵容整齐、能打硬仗的人才队伍茁壮成长,全面叫响了“文艺冀军”品牌。

    创新生产机制,加大扶持力度,为精品创作“保驾护航

    “‘河北现象’及‘文艺冀军’的产生都不是偶然的,是我省完善扶持政策,实施新的创作生产机制的必然结果。”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王振儒说。

    2014年11月15日、16日晚,作为第七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的祝贺演出剧目,由省京剧艺术研究院创排、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裴艳玲领衔主演的新编京剧《赵佗》亮相天津海河剧院,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在这部优秀剧目成功上演的背后,是我省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机制的有力扶持。“早在剧本创作阶段,我们就得到了省委宣传部下拨的100万元扶持经费,这为京剧《赵佗》的创排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裴艳玲说。

    为进一步激发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活力,不断推出既叫好又叫座的文艺精品,我省在已有的《河北省文艺精品扶持奖励办法》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调研论证,研究制定了《河北省文艺精品扶持奖励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对扶持奖励资金使用办法进行了进一步规范,明确提出每年列支3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奖励文艺精品。按照办法规定,我省开展了2014年文艺精品扶持奖励工作,共确定扶持项目21个,给予扶持资金2040万元;奖励项目25个,给予奖励资金730万元。

    “前期策划、题材选择、后期创作等是文艺创作生产的基础性工作,丝毫不能松懈。”王振儒说,为了打牢基础,我省建立了文艺精品咨询、论证和评价体系,成立了河北省文化艺术指导工作委员会,邀请省内外艺术名家、媒体和策划专家对文艺精品的选题规划、创作生产和宣传推介等工作进行顶层设计、科学论证,引导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实现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有序实施、合力宣传。

    仲呈祥、李准、周振天、明振江……文艺界专家的精准把脉、建言献策,有效提升了我省文艺作品的质量和影响力。

    2014年8月,我省作家胡学文、张楚、大解作品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创造了近年来我省文学创作的最好成绩;9月,我省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电视剧《先遣连》、《营盘镇警事》、《我的故乡晋察冀》、《焦裕禄》、《聂荣臻》,戏剧《六世班禅》等11部作品获第十三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成绩在全国名列前茅;10月,我省电视剧《焦裕禄》获第27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电视剧奖”……近一年来,我省文艺园地百花竞放、硕果累累,呈现出繁荣发展的生动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