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把握新丝路经济的脉搏

16.12.2014  16:03

作为地方,把脉新丝路经济,谋“”更要谋“”。

TPP、TTIP、PSA……这是一组让普通国人感到陌生的词汇,一如多年以前的WTO。

如果说连词汇本身都感到陌生的话,那么这些词汇对于中国、对于世界意味着什么,普通人就更不清楚了。

但一定有很多人会记得,当年中国加入WTO所遇到的无数波折:审查10年、过渡8年……

类似WTO,这三个英文词汇所指代的两个横跨大西洋和太平洋、东西半球的全球经济贸易框架,一个涵盖全球主要发达国家“诸(边)服务业协议(PSA)”正呼之欲出。

这些贸易框架和协议的出现,正在形成新的全球性贸易规则。

2009年美国提出TPP(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去年美国提出TTIP(欧美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使人们意识到美国的意图在于绕开WTO而制定下一代全球贸易规则。如此背景下,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所构筑的开放新格局破题了。

业界认为,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中国所致力达成的目标,不仅希望与“丝路”国家互利共赢、共同发展,而且期待在国际规则制定中注入更多中国元素,为中国赢得话语权。

把脉,意味着舍弃纷繁复杂,直接触摸本质。与古丝绸之路不同,把脉新丝路经济,更需要直面国际经贸规则的颠覆、游戏秩序的重建,努力从正在发生改变的全球贸易中寻找新空间。

种种探索中,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正在成为WTO多边贸易日趋边缘化情形下的一种含义丰富的选择。认识到这一点,国内各地申办自贸区热,客观上也有着另一层深刻含义。

而海外投资,也将以资本输出方式带动我国全球贸易布局、投资布局、生产布局的重新调整。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经济新常态作出了注解。中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这样的过程中,作为地方,需要在紧紧把握新丝路经济脉搏的基础上,才能建设性地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文/河北日报、河北网记者 董立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