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安全生产简报(2014)第 65 期

11.10.2014  17:52
国庆前暗查暗访活动影响大效果好安全生产暗查暗访将成常态
六打六治”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取得积极进展 国庆前暗查暗访活动影响大 效果好安全生产暗查暗访将成常态   为贯彻国务院安委办《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精神和省领导批示要求,确保国庆期间全省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形势稳定,按照国家安监总局《关于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四不两直”暗查暗访工作制度的通知》规定的方式方法、工作程序,9月27日至30日,省安委办牵头,组织省安全监管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旅游局、省质监局、省交管局、省消防局7部门,邀请河北电视台、河北日报和河北安全生产杂志记者随行,共计80余人,由厅(局)级领导带队,组成6个暗查暗访组和2个巡视组,对国庆节前全省道路交通运输、人员密集场所、旅游景区景点、特种设备和民用爆炸物品等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工作进行了暗查暗访和突击检查。6个暗查暗访组共检查13个市、19个县(市、区)和63家企事业单位,发现问题和隐患162条。河北电视台、河北日报、河北安全生产杂志对各组暗查暗访行动、发现问题进行了及时报道。
  这是我省安全生产领域开展的第一次大规模暗查暗访活动,突出有几项特点:一是“四不两直”。采取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方式进行突击检查;二是突出重点。突出检查国庆期间事故易发、多发的长途客车、危爆物品运输车辆、水上交通、公路隧道、人员密集场所、民用爆炸物品等行业领域以及电梯、索道、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三是部门联合。省安委办抽调安监、工信、交通、旅游、质检、交管、消防等7个部门得力人员,组成联合暗查暗访组,既推动了各部门安全监管责任的落实,又增强了检查组的权威性;四是及时曝光。河北电视台、河北日报、河北安全生产杂志记者随队检查,实录实拍,及时曝光违法违规行为,既起到震慑作用,又宣传了安全生产工作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借鉴本次活动经验,在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之前及会议期间,将再次组织暗查暗访活动。这种暗查暗访活动是按国家安监总局暗查暗访工作制度要求开展的,今后将会是一种常态化工作方式,对各地存在的问题、安全隐患等将加大曝光、督办力度。 “六打六治”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取得积极进展   自“六打六治”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全省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周密安排部署,采取多项措施,全力推动专项行动开展,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高度重视,全面部署。各市、各省直有关部门均高度重视“六打六治”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召开会议进行动员部署。其中,石家庄、廊坊、衡水市市长参加了本市的会议并进行动员;保定、承德、辛集市市长就开展好专项行动专门作出批示;张家口市委书记、市长专门致信各县(区)委书记、县(区)长,提出具体要求。省公安厅、省发改委、省交通运输厅、省国土资源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安监局、河北煤监局、省质监局、省工商局等9个省直部门分别在本辖区、本行业领域组织开展了“六打六治”打非治违专项行动,省水利厅、省粮食局主动在本行业领域组织开展了专项行动。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对专项行动的宣传报道给予了大力支持。
  二是扎实工作,强化督导检查。各市各部门结合本地和行业实际,采取对口督导、分县承包、责任捆绑等方式,抽调精兵强将,对所有县(市、区)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一盯一”督导检查,并建立专项行动调度机制,定期进行调度。沧州市成立了20个督查组,采取分县承包的方式开展督导检查工作。
  三是严格执法,打击非法违法和违规违章行为。各级各有关部门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总要求,通过组织开展专项执法、联合执法、突击执法、暗查暗访等活动,对本地区、本行业领域的企事业单位进行了拉网式执法检查,对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非法违法、违规违章行为和事故隐患,通过严格落实停产整顿、关闭取缔、上限处罚和严厉追责“四个一律”的执法措施,集中打击、整治了一批当前表现突出的非法违法和违规违章行为,消除了一大批事故隐患。衡水市组织执法检查组213个,参加执法检查人员1370人次,检查企事业单位和场所736家,组织开展跨地区、跨部门联合执法9次,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对重点地区和单位实施暗查暗访29次;张家口市责令停产整顿企业4家,查处客运车、校车违法行为172起,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违法行为23起,打击“三合一”、“多合一”场所违法生产经营行为33起,清理整治占压燃气管线60处;沧州市共查出安全隐患和问题17380处,整改到位13944处;省交通运输厅组织执法检查468次,出动执法人员1754人次,检查交通运输从业单位553家,查处非法违法行为573起;省公安厅消防总队共排查确定重大火灾隐患2处,一般火灾隐患918处,督促整改800处,依法责令三停11家,临时查封2家,罚款90.2万元。   河北省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
2014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