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学生寒假打工遇招聘陷阱 勤工俭学存法律空白

16.02.2015  12:02

     河北 日报、 河北新闻 网记者原付川 通讯员 安烨峰

    “我寒假打工上当被骗了800元。”近日,河北师范大学大二学生小严致电本报,向笔者讲述了他的不幸遭遇。

    “高速安防,兼职,日薪150元,随时可上岗”,前不久,老家是隆尧县的小严从58同城网上看到这条兼职信息。在高薪的诱惑下,小严糊里糊涂交了800元服装费和建档费的押金。没想到,该公司收了押金后,既不给小严安排工作,又不退还押金。

    无独有偶。河北传媒学院大二学生小静(化名)最近也上了个当。放寒假的前几天,小静在学校里收到一份招聘宣传单,招聘书稿文件校对员,工作可带回宿舍完成。小静觉得工作这么轻松,就拨通了传单上的电话。小静完成任务,对方验收后答应支付200元工资,并告诉她稍后会有一个银行电话,核对卡号之后就会到账。一时脑热的小静按自称银行客服的要求输入了自己的银行卡号和密码,结果卡里仅有的800元钱被骗子转走。

    采访中笔者了解到,像小严和小静这样被网上或广告单上的兼职信息欺骗的大学生不在少数。随着大多数高校开始放寒假,一些没有回家的大学生想趁着这段空闲,做兼职赚点钱,增加些社会阅历。然而,社会上有一些不良分子,利用大学生涉世未深、求职心切,设下招聘骗局并从中获取不法利益。

    勤工俭学存法律空白

    “大学生兼职,通常不与雇佣方个人或公司签订雇佣合同,没有劳动法律保障。”河北英陆律师事务所律师马辉认为,兼职公司的种种承诺,实际上都建立在信用基础之上,一旦发生雇主故意克扣工资或找种种理由开除学生的问题,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无处说理,权益很难保障。

    大学生兼职如何才能避免招聘陷阱?河北师范大学 教育 学院教授索桂芳认为,首先,要判断兼职是否正规。大多数正规兼职工资在每天50—100元,如果对方承诺的工资过高,则极有可能存在危险。其次,招聘网站或者招聘宣传单中,如果没明确写招聘公司的名称地址,或者只留一个联系电话,通常对方是所谓中介,途径不可靠,最好不要相信。其三,大学生在找兼职时,先与用工单位沟通好并签订招聘协议,如果签订不了招聘协议,建议保留录音、照片等相关证据。

    “大学生寒假兼职属勤工俭学,一旦发生纠纷,不在劳动监察范围之内,存在一个法律空白。”马辉认为,所以,在目前大学生假期打工或实习已经非常普遍的情况下,如果为这些兼职学生在法律上作出保护支持,对于规范兼职市场和保护学生权益都很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