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夏粮实现“十一连增” 农业用水3年不增加
小麦节水:潜力有多大
——从夏粮“十一连增”看怎样实现粮丰水减
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记者 赵红梅
水是农业的命脉,而河北却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省份。
尽管如此,多年来,燕赵儿女用全国0.7%的水资源生产了全国6%的粮食,养活了全国5%的人口。更难能可贵的是,今年夏粮“十一连增”,是在农业用水3年不增加的情况下实现的。
自豪的同时,也有不能回避的隐忧——近年来,全省每年超采地下水60亿方左右,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
据统计,农业用水占河北社会总用水量的70%以上,小麦占农业用水量的50%。实现可持续发展,缓解河北水资源危机,节水重点在农业,农业的重点在小麦。日前,《河北省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方案(2014年度)》印发,要求到2015年,压减农业地下水超采量7.6亿方,相当于南水北调河北年均受水量的1/4。
河北,作为小麦主产区,确保粮食安全责任重大;作为严重缺水地区,遏制地下水超采不容忽视。既保持小麦面积不减,又要治理地下水超采,这是一个两难选择。怎样才能在粮丰水减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
——节水麦1水亩产超千斤,品种节水投入最少、见效最快
今年麦收,深州市前营村村民曹增民格外高兴,他家种植的衡观35小麦全生育期只浇了1水,亩产达663.8公斤,创河北节水麦新纪录。“以前种普通小麦浇3水也只能产千数斤,如今节水麦浇1水亩产超千斤,节水还增产,明年我还种。”拿着刚刚卖小麦的崭新钞票,曹增民满脸喜悦。
和曹增民同样欢喜的,还有辛集马兰农场的农民,他们种的节水麦石麦22,今年在1水不浇的情况下,亩产500公斤。吴桥县农民胡福强种植的衡4444节水麦浇2水,亩产714.02公斤……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
节水稳产小麦品种可以实现稳产高产与节水的统一。针对小麦生产用水多、又严重缺水的省情,近年来,河北科研单位将常规育种方法和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积极培育耐旱、节水、高产小麦新品种,经过不懈努力,衡观35、石麦15、衡4444、沧麦6002等一批节水稳产小麦品种相继问世,给小麦节水带来希望。
“农民种小麦普遍浇3-4水,而节水麦仅需浇1-2水,综合不同类型的节水麦在不同土质的生产情况,节水麦平均1水亩产超千斤,亩节水50-100方不等。”省小麦专家郭进考认为,即使按最少的亩节水50方计算,若全省3500万亩小麦都种上节水麦,一年最少可节水17.5亿方,相当于南水北调河北年均受水量的一半还多。
节水麦的节水潜力巨大,前景乐观。然而,现实却并不随人所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节水麦已种植1000多万亩,但节水效果还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目标。这是为什么?
收拢五指握成拳才能更有力量
——发挥节水品种的魅力,还需工程、农艺节水共同发力
“节水品种要和相关的配套技术结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省农科院旱作所研究员陈秀敏说,衡观35节水麦之所以能创下1水663.8公斤的高产纪录,精细整地播后镇压、拔节中后期浇一次关键水、开花时喷一次叶面肥,这3项关键的农艺技术必须到位,同时,也要改变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