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城乡教育失衡忧思录

02.07.2014  11:12

    城乡教育失衡忧思录

    本报记者范海江报道

    眼下,各省高考状元榜纷纷发布。

    随之高招分数线也出来了,这引得几家欢喜几家愁。

    一年一度的“高考”俨然已经成为国民生活的大事情。

    这一点在城市家庭中表现得很明显,因为这些家长依然重视孩子的高等教育,希望通过高考给孩子更大的发展空间。然而,对于一些农村的家长和孩子来说,高考已经很遥远,这些孩子已经早早地离开了学校,开始了打工生涯。

    每年的高考结束只是意味着这届考生的高考结束。对于更多的孩子和家长来说,他们依然在高考的路上,因为高考对于一个孩子和家庭来说,不仅仅是两三天的高考决战,而是从小就开始的“战争”。

    城市家庭:高考战争从小学三年级打响

    近年来,国家倡导素质教育,因此素质教育在城市地区搞得是红红火火,尤其是在幼儿园阶段,这一点更是明显。唱歌、跳舞和画画成为孩子们的必修课,孩子们的天赋得到表现和启发。

    进入小学之后,在一二年级因为课程压力较小,孩子们的部分天赋仍然能得到家庭的鼓励和支持,有的家长还会给孩子报课外的兴趣班。

    然而,这一切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彻底变了,因为考学战争开始了。然后是整个家庭投入战斗,孩子开始被动地失去自我。

    吴丽和女儿房自玉的这些年的经历是无数城市家庭家长与孩子为考学而奋斗的缩影。

    吴丽是河北石家庄市一个普通工薪阶层家庭的主妇,多年来承担了自己女儿房自玉的教育任务。从女儿上幼儿园到中考,这些年的酸甜苦辣,用她自己的话说“经历得太多太多”。

    孩子幼儿园中班时,吴丽偶然间发现孩子随着路边商店播放的音乐扭动,并且富有节奏感,于是就给孩子报了舞蹈班,每周三次课,每节课两个小时,上课的地方距离家里十多里,每次坐公交车,吴丽陪着孩子坚持了3年。

    孩子上小学了,在学校一二年级,吴丽仍然能满足孩子的兴趣,只要孩子提出要求,总会给孩子去报兴趣班。两年间,房自玉先后学过围棋一年多,每周三节课;水粉画一年多,每周一次课;古筝一年多,每周两节课;乒乓球一年多,每周三节课。

    “那两年光带着孩子上课外班了,下午放学后就是上课外班,有时还要赶场,这门课结束了,就急匆匆赶另外的课。”吴丽说。

    然而进入小学三年级后,房自玉这些兴趣班全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奥数、英语和作文的课外班。

    吴丽说:“尽管孩子当时不情愿,但没有办法,其他孩子都在这样做,你不这样做,未来的小升初竞争中,你就可能被淘汰。

    这样,奥数、英语课外班一直陪着房自玉度过了小学生活。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11年五六月份,吴丽带着房自玉先后参加了石家庄市43中、40中、河北师范大学附中、精英中学等数所重点中学的实验班、尖刀班、初高中连读实验班的全市选拔,一路过关斩将,得到了这几所学校的录取通知书。

    在母亲的建议下,女儿房自玉最终选择了石家庄市43中的尖刀班。当年该校尖刀班有两个,每班40个孩子。该年级当年共招了26个班,因为名校效应,其他每个班人数都超过70人。

    当年房自玉入学时,学校给的政策是入学免学费,其后是,如果每学期期末考试成绩进入年级前100名,下学期就能继续减免。43中属于民办学校,当年的学费是每年9000元。

    在房自玉读初中三年之间,吴丽从一个网络聊天的门外汉变成了“大师级人物”。

    “手机天天挂着线,应付好几个学生家长群,主要是为了得到信息。”吴丽说。

    吴丽不仅加入了43中家长群,还加入了40中、28中的家长群。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相关的名师辅导信息。

    吴丽说,总有热心的家长能弄到石家庄市最厉害的某一科的教师信息,然后会私下组织攒班,再找好上课的房子,然后就会想法把该教师请过来上课。“老师很省心,只是过来上课、拿钱走人,所以也大多愿意配合。

    三年期间,在妈妈的“努力”下,房自玉的数学、物理和化学一直上着这样的课外班,有时候甚至仅数学课外班就上着两个。

    一晃三年,三年辛苦已成无言过往。吴丽说:“只有经历过,才能体会到其间的甘苦,刮风下雨,大雪纷飞,冰滑泥泞,有时候上课的地方不通公交车也打不到车,骑自行车和孩子摔倒过,和孩子也一起痛过哭过,这都没有想到过放弃,现在一切终于过去了。

    为了节省房自玉上学路上奔波的时间,吴丽在女儿上初三那年就在43中的对面小区租了套房子。

    中考前两个月,整个家庭更像是进入战备时期。爸爸房诚被要求在家里少说话少走动,吴丽也只是在女儿召唤时才走进孩子的房间。

    房自玉为了自我激励,在自己的房间墙壁上贴上了许多标语,如“提升1分,干掉千人”“流血流汗不流泪,再苦再累不掉队”等。

    吴丽说:“每次进孩子的房间总会有一种难以言表的感觉,酸楚,悲壮,但又无奈。

    农村:孩子教育多在初中结束

    城市家庭把高考和考入名校,仍然看作是改变孩子命运的途径,而在部分农村已经把高考看得很淡,对孩子教育的要求也很低,只求孩子读书认字出门打工能“顾得住”自己就行了。

    这一点同样在河北,尤其是河北南部部分县市表现得明显。

    多年前,大学入学率低,约10%的入学率,考学很难但毕业之后能够分配工作,即使生活再艰难,农民也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然而,自大学开始扩招之后,入学容易了,毕业后却找不到工作,许多农民也不再支持孩子走考学这条路。

    在河北省大名县农村流传着这样的俗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老农民的孩子咬草虫。”宿命论原本就让这些农民对考大学改变命运并不奢望。

    许多年来考大学、当兵被看作是农村孩子跳出农村的两条通道,然而多年来通过这两条路走出来的农村孩子,对于作为个体的村庄来说,是屈指可数的。这两条原本让农村孩子看到希望、看到改变命运之光的通道,却日益变得狭隘。

    大名县龙王庙镇余家店村的余东强因为当初自己由于几分之差没有能上初中,近些年出门打工也好,做生意也好,总感觉到没有文化的限制,所以决心让孩子晓涛读书。

    在大名县,许多想让孩子读书的农村家长会把孩子送到县城中学去读书,而县城里的家长会把孩子送到邯郸市里的学校去。

    2012年7月,余东强想办法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了位于县城的大名县某重点中学读初中。因为是择校,所以就要缴择校费,为了孩子上学,余东强花了2000元的择校费。

    但最近余东强遇到了烦心事。孩子晓涛被班主任打发回家了。因为是农村来的,晓涛和一些农村孩子总是受到欺负,后来几个农村的孩子就开始抱团反抗,前不久给同学“帮场子”,就去别的年级宿舍找人说理,尽管当时晓涛没有动手打人,却也被班主任打发回来了。

    余东强说起来一脸无奈。“本来想让他读完初中,然后去上一个技校,学门技术,不再像我一样出苦力挣钱。”他说。

    目前晓涛闲在家里,不久之后也许就要出门打工。

    晓涛的教育就这样被动地终止在初中二年级。

    其实在当地农村类似于晓涛这样的只读到初中没毕业就终止学业的很普遍。

    和晓涛一起玩大的晓军、晓根、晓州都是在龙王庙镇中学读了半年初一或更长一点时间就不再上学了,3个孩子目前都在外面打工,每个月能挣1500元—1800元。

    3个孩子和晓涛一样大,都是15岁,1999年出生。他们也和房自玉同岁。

    孩子不愿意上就不上,农村家长一般不强求孩子。在农村大多数孩子的学业终止在初中,上高中的很少,上大学的更是凤毛麟角。

    农村家长们的观念、对孩子教育不支持态度,无疑受到当前大学生就业不景气的影响。在村里,一些大学毕业生在村民眼里“不成气候”,毕业后当老师的居多,甚至一个读了3年大学后回来继承父业——操起杀猪刀。

    另外一个影响农村家长观念的是,目前农村娶媳妇价码水涨船高,最高要价已达18万元,还不包括房子。因此,许多农村家长考虑还不如让孩子早点出门打工,多挣回来一些娶媳妇的钱。

    城乡教育不均衡后遗症

    近年来,北大、清华、复旦这样的名校里,农村孩子并不太多,而导致这样状况的无疑是教育资源存在于城乡之间的不均衡,这种状况正在日益严重。

    城乡教育不均衡,农村教育资源日益贫瘠,这对整体教育事业的发展没有好处,并且会产生严重的后遗症。

    河北经贸大学旅游学院书记贾书海就持有此类观点。

    贾书海曾经担任河北经贸大学学生处处长,长期留意生源城乡结构比例。

    贾书海说:“在长期的过程中发现,真正来自纯农村户口的孩子越来越少,即使来自农村地区的也多数来自县城或者乡镇街道。这就从一个侧面说明,真正的农村孩子读书考学的越来越少,假设众多农村孩子不求升学、不求接受高等教育甚至是职业教育,意味着这些孩子将来只能成为体力劳动者,难以从事有技术含量的工作,而这与当前我国产业整体升级换代的要求是不合拍的,对国民经济的隐性影响在未来会显现出来。

    那么,该如何缓解日益严重的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谢小庆曾撰文指出,如果仅仅以考试分数取人,农村孩子并没有优势。“如果将来的某一天,我们基本解决了教育不均衡的问题,从城市到农村,从土豪的孩子到屌丝的孩子,所有的孩子都能享受到同样质量的教育,那时,我们可以重拾‘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

    据资料了解,哈佛、耶鲁、普林斯顿、斯坦福等世界一流大学,均对来自经济地位低下家庭的孩子、少数族裔的孩子和女孩子施行降低分数录取。他们这样做的理由是:要保持学校文化的广谱性,就是要为那些由于种种原因在童年没有得到很好教育的人提供机会。

    “俄罗斯科学之父”罗蒙诺索夫,是一个小时候没有机会接受正规教育的渔民的儿子,直到19岁,他才第一次走进学校接受正规教育,后来他创建了莫斯科大学,为俄罗斯民族的现代化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我们不能确定当前千千万万不能进入重点高中、重点大学的农村孩子里面,是否存在“罗蒙诺索夫”,但我们能确定的是,千千万万的孩子因为没有获得应当的教育机会,而正在失去其无限的潜能。

    (文中吴丽、房自玉、余东强、晓涛、晓军、晓根、晓州均为化名;余家店村亦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