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团接受采访:河北定会变美变富变强

10.03.2015  22:55

3月9日,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河北代表团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举行全体会议并对中外媒体开放,130余家中外新闻媒体的记者到现场采访。 河北日报记者 郭昭摄

河北新闻网北京3月9日电(河北日报记者苏励、王玉亮、四建磊、别志雷)透明开放显活力,热烈坦诚见自信。今天下午,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河北代表团举行媒体开放日活动,来自境内外的130余家媒体记者到会采访。河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周本顺主持并回答记者提问。河北省委副书记、省长张庆伟,河北省委副书记赵勇等回答了记者提问。

人民日报:今年新的环保法开始实施之后,各项环保指标日趋严格,在环保压力逐渐增大的情况下,河北有些什么样的新举措来应对环境污染治理?京津冀在协同治霾方面有一些什么新的思路?

陈国鹰代表:非常感谢记者朋友对河北环保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由于河北省偏重的产业结构和特殊的地理区位,决定了河北省环境治理特别是大气污染治理任务重、难度大。在全国每月公布的74个城市空气质量最差的10个城市中,河北省每个月占了6至7个,这说明河北省大气污染比较重。74个城市是这样确定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设区市、副省级城市和省会城市。河北省的11个设区市全部在列,占总数的近15%,其他省只是省会和副省级城市列入其中,最多的也就是一到两个城市。我这里介绍这个情况,不是找客观理由,正是排名这种压力转变成了河北省各市铁腕治污的动力。

河北省借鉴国家的做法,在143个县(市、区)也都安装了大气自动监测站,对空气质量后10名也进行了排名,并在媒体上进行公布。这样也使得各个县(市、区)增加了压力,空气质量好坏要用数据来说话,所以这种做法极大地促进了全省协同治理、联防联控,应该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河北省委、省政府把环境治理列入四大攻坚战,作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提出了宁可伤筋动骨也要实现环境质量的脱胎换骨,宁可牺牲一段时间的GDP和财政收入,也要坚决打赢环境治理的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