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博物院“文博讲坛”:打造“没有围墙的大学”

09.02.2015  17:10

    2月1日,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王光尧(左一)做客“文博讲坛”,讲清代青花瓷器发展史略与鉴赏。图为听众向王光尧提问。张惠摄

    河北新闻网讯(通讯员李立华 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记者刘萍)2月1日,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王光尧做客河北博物院“文博讲坛”,从青花瓷的历史沿革、瓷器的发展和鉴定等多方面做了题为《清代青花瓷器发展与鉴定》的讲座,受到省会市民的欢迎。

    去年6月9日河北博物院正式开放后,面向广大公众推出了公益性文化惠民活动“文博讲坛”。首期主讲人是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他做了《城市文化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题讲座。此后,“文博讲坛”风雨无阻,每周日举办一期,先后推出了《战国文字艺术》、《元代青花瓷器欣赏》、《从传统文脉看当代中国画发展》、《窑火守望,瓷中芳华》等30多期,听众达3000余人次,讲座内容涉及文物考古、历史纵横、书画鉴赏、艺术品鉴等方面,主讲人都是文化领域较有建树的专家、学者,使得“文博讲坛”成为普通大众提高文化品位的精神家园,也成为省会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

     把“文博讲坛”办成品牌

    谈起“文博讲坛”的开办初衷,河北博物院院长罗向军称,讲坛一定要选好专题,既要突出文博主题,又要具有广泛性和趣味性,要把“文博讲坛”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成品牌。

    为了将讲坛讯息广泛及时地传递出去,河北博物院在通过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进行宣传的同时,还特别开设了微信平台、QQ群及博客,各有侧重地发布讲座预告、讲座内容及现场视频等,与观众互动,吸引更多市民参与进来,让“文博讲坛”成为接地气的“心灵鸡汤”,也为公众的自主学习打开了方便之门,倾力打造一所面向普通大众的“没有围墙的大学”。

    开讲半年多来,“文博讲坛”不仅拥有了一批全国顶级专家、学者型的“讲师”队伍,更拥有了一批铁杆粉丝听众。省会市民张振辉几乎每个周日上午都会到河北博物院北区一楼报告厅听讲座,在此他学到了不少新知识。欣喜之余,张振辉给“文博讲坛”写了一封长信,讲述自己听讲座的感受——“聆听‘文博讲坛’的智者之声,使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充实了生活,谁能说听这样的讲座不是一种旅行呢!这种旅行,不用花钱,没有颠簸,无须走路,绝无风险,但风景奇绝。

     ”“”互动,吸引普通大众参与

    “文博讲坛”第14期的主题是《石家庄是火车拉来的城市吗?》。这期讲座在省会文化界引起强烈反响,众多热心于石家庄历史文化建设的人士,自发就“石家庄的城市源头”问题展开了一场大讨论。他们或撰写文章,或在网上跟帖讨论,共发表相关文章50多篇,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这期讲座引发人们思考和热议的同时,也将一个新的观点引入了大众的视野:要对石家庄的文化资源进行认真保护、合理整合、科学开发利用,促进人们对石家庄的文化认知和认同,为提高石家庄文化竞争力发挥作用。为了进一步扩大影响,激发普通大众的参与积极性,“文博讲坛”趁热打铁,推出后续讲座《石家庄从哪里走来》。与以往有所不同的是,这期“文博讲坛”打破了“讲坛”的形式,采取了“论坛”形式,邀请几位持不同观点的群众代表先后登台陈述观点,听众也纷纷加入讨论中,现场气氛非常热烈。

    这场辩论因“文博讲坛”而起,引起争论后,各种观点又被引入“文博讲坛”再次公开呈现,一个封闭式的“讲坛”演变成了一个面向大众开放式的群众性“论坛”,把群众的文化自觉、文化激情激发出来,形成了形式灵活、不拘一格的讲坛新局面。罗向军坦言:“我们要将这种‘讲’‘论’互动的形式延续下去,激发普通大众的参与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