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元氏县社:串起服务“三农”一条链

25.09.2015  10:02

 

   近日,河北省元氏县东正庄村南,元氏县供销合作社投资建立的石家庄润俊面业有限公司虽刚投产却已是一片繁忙。18组面粉机正开足马力生产,每天约400吨优质面粉从这里运向京津冀及晋、蒙等地。

  从土地托管、流转,集中经营,到提供农机耕作、农资供应、农田灌溉、田间管理、农产品收割,乃至烘干加工等全程服务,在元氏县,能够提供这些综合服务的服务站已达19家,实现县域供销农业服务体系全覆盖。

土地“托”起来

这几天,井下村的张志平夫妇并没像往年那样从打工的公司请假回家,提前准备玉米收获的相关事宜。“自从把十几亩地流转给县供销合作社领办的联丰种植专业合作社后,再也不用农忙时来回跑了,正常打工不受影响外,还能再拿一笔不小的流转金。”他如是说。

  为配合元氏县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战略的实施,2013年,该供销农业综合服务公司成立,负责全县范围内的托管服务工作。“从示范带动、组建专门托管机构到打造托管体系,我们一直在探索组织土地托管流转推动适度规模经营的路子。”县供销合作社负责人刘立刚介绍说,目前,全县供销合作社已组织8个新型农业主体流转土地2.6万余亩,托管3.62万亩,大田服务2.8万亩。

  “托”与不“托”,大不相同。县供销农业综合服务公司负责人王贵民算了一笔账:土地托管、流转之后,将依托实际种植面积的增加,优质品种产量和价格的提高及农资成本节约、耕作管理优惠,农民平均每亩可增收二三百元,户均可减少重复投资近万元;农民打工不因为种地误工,每人年可增收2000—5000元。同时,对全县农业产业调整,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经营,奠定坚实的基础。

  服务链条化

  土地托管、流转后,土地规模扩大后,最迫切的需求,便是配套的设施和服务。各种播种机、拖拉机、收割机,涉及小麦、玉米等十多个品种……在该县供销合作社杜庄中心站的库房,近百台大小各异的农具让人眼花缭乱。“这两年,公司共投资520万元,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机设备购置。”王贵民告诉记者,与此同时,对全县农机专业社和个体农机户进行了整合,90余台农业机械加入到服务体系中运作,建立总部、杜庄等4个中心站和15个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进一步提高了服务能力。

  在该县供销合作社农业科技服务园区,总投资300万元的烘干设备即将投入使用。“有了它,刚收获的鲜玉米十多个小时就能烘干、脱粒了。”县供销合作社基层科科长李国校介绍说,该设备日加工烘干可达100吨。同时,800平方米仓库和测土配方、智能配肥服务设施,也很快将投用。

  按照规划,类似的农产品烘干加工服务设施,还将扩展到吴村、南佐等中心站,服务链条也将进一步延伸。

产品走出去

创新服务让规模经营的土地频获丰收,然而,如何才能解决农产品收储能力不足和增产不增收,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

  2013年由县供销合作社组织,依托茂鑫种植专业合作社和3个产业联合社、7个重点专业社,在宋曹镇成立了农产品仓储物流中心。目前,已投资800多万元建成了3000平方米的仓储设施和分拣设施。

“通过冷藏加工和错季销售,新鲜果蔬的卖价要比即采即卖高出3成多。”  茂鑫合作社负责人李习恒表示,此举不仅有效缓解了鲜活农产品集中产出、常年销售和本县生产、全国销售的时空矛盾,还促进了仓储增值、整理增值和流通增值。

  此外,拥有2万亩红薯、紫薯种植基地的民兴农业专业合作社,建成了百万公斤大型储藏窖4座、小窖710个,集紫甘薯育秧、种植、收储、加工、销售于一体,成为北方最大的紫甘薯种植基地。

在小麦深加工方面,今年年初,县供销合作社联合其他股东利用姬村镇供销合作社场地组建了润俊面业。公司投资1500万元新建厂房、仓库和包装车间等近万平方米,年产量12万吨,加工量占全县小麦总产量的60%。

“每吨加工成本由原来78元降为65元,仅此一项,全年可增收150余万元。”刘立刚表示,截至目前,润俊面业已与12个种植专业合作社、9个家庭农场和12个种植大户签订小麦预购合同,建立优质小麦基地12万亩。

(中华合作时报,9月18日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