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七旬稻农见证现代农业变迁

25.04.2022  12:51

  中新网河北新闻4月25日电 (董苗苗 白云水)“筛土机、搅拌机、水稻育秧机有序作业,省时、省力、秧苗品质高,如今农民种地可比过去轻松多了。”近日,在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的一处水稻工厂化育秧基地,种了大半辈子地的七旬稻农闫文山感叹到:“现在种地真省力啊!

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柳树瞿镇三沟村稻农闫文山收获水稻笑逐颜开。  李福政 摄

  闫文山,今年已有72岁,是丰南区柳树瞿阝镇三沟村人。他是村里的老支书,也是十里八村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更是一位始终躬耕田垅、亲历农业变迁的新时代农民。

  初中一毕业,闫文山就开始参加农业生产,经历了从镐刨播种镰刀收割,到机械播种机械收获,从传统小拱棚育秧到大棚工厂化育秧,再到植保无人机大数据时代的全部过程。

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柳树瞿阝镇三沟村稻农闫文山演示镰刀收割水稻。    李福政 摄

  俗话说:“秧好半年稻,苗壮产量高”。育好秧苗是水稻机插秧的关键环节,是水稻优质高产的重要基础。在闫文山的工厂化水稻育秧基地内,筛土机、搅拌机、水稻育秧机轰隆作业,10几个工人来回忙着摆盘、覆膜。

  “育秧好坏关键在‘粉土’‘拌种’。”闫文山介绍说,所谓“粉土”就是把土壤过筛后,按比例加入水稻壮秧剂、营养药、调酸剂、水等进行搅拌均匀做底土。正是比传统水稻育秧多了这一道程序,秧苗的成活率、分蘖率明显提高。

在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柳树瞿阝镇三沟村水稻工厂化育秧基地,工人们正在摆放育秧盘。 李福政 摄

  站在一台全自动水稻育秧机前,这位庄稼地里的“老把式”感慨道:“现在种地真省力,一条水稻育秧生产线仅一天就可以育1万盘,满足300余亩地使用。”闫文山说,按照现在的用工量,在过去,这样十三四个人忙活一天也就育50亩地的水稻秧,而且秧苗成活率还不高。

在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柳树瞿阝镇三沟村水稻工厂化育秧基地,工人们正在摆盘、覆膜。  李福政 摄

  柳树瞿阝镇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是丰南区水稻种植主产区之一。然而,这里的稻田多为盐碱地,三沟村更是只有1500亩的耕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村民忙忙活活小一年也就换来五六百斤的稻谷产量。

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柳树瞿阝镇三沟村水稻机收现场。  李福政 摄

  1982年,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闫文山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为了提高粮食产量,让村民过上好日子,闫文山一心扑在水稻上。40多年的时间里,他在村里先后带头用上了水稻插秧机、收割机、植物无人机等先进的农机具,并成立了三沟村水稻种植合作社,负责全村水稻种植的技术指导,实现水稻种植从耕地、育秧、插秧、植保到收割全程机械化生产,彻底解放三沟村的生产力,极大推动了当地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

  如今,三沟村稻谷产量平均亩产1500斤,最高可产1800余斤,大米品质更是节节提升,一路卖到京津冀地区,“金字招牌”在周边市场闯出了名号。(完)

编辑:【梁周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