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高新区易业宜居生态园区初具雏形

03.07.2015  19:37

  被列为省重点项目的中国国际机器人产业园,近日在沧州高新区全面开工建设。这个总投资26亿元的项目,由北京中自科工机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项目达产后,年产值可达16亿元,利税7.5亿元,将成为华北地区机器人生产聚集区。

  这一项目的落地,只是沧州高新区强力推进“五城建设”的一个缩影。去年以来,沧州高新区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五城建设”战略部署,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经济重要增长极的带动作用,周密组织、科学谋划,全力推进园区“五城建设”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一个易业宜居的科技生态园区初具雏形。

  以体制机制创新突破,推进“创新之城”建设。围绕推进园区建设,高新区大胆创新。在园区发展上,确定了“三大目标”:培养一支优秀干部队伍、引进一批高科技项目、打造一个易业宜居的现代科技生态园区。在引进人才方面,针对建区时间短、编制不足、机构不健全等问题,聘请了法律、审计、招商、土地、规划等方面的顾问,制定出台了《人才引进管理办法》,实施了“国家千人计划”人才引进工作,彻底解决了队伍年轻、经验不足等难题。在工作机制上,实施了“机关效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社会管理”四个推进委的工作机制,由领导班子成员兼任推进委主任,进一步明确责任,加快推进各项工作进度。在工作方法上,实施了“四会”制度,即主任办公会、早餐会、开工前调度会、项目观摩会。特别是极具特色的早餐会,早八点领导班子成员聚在一起,边吃早餐边研究当天工作,效果明显。在工作方式上,倡导“接地气”工作法,“一切围着项目办,一切围着项目干;只要项目说了干,一切手续我们办”,“追着企业搞服务,帮着客商去赚钱”,把企业、客商满意度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标准。在招商引资上,采取专业招商与全员招商相结合、园区招商与企业招商相结合的办法,组建了高新区商会,借脑借力借资源拓宽招商渠道,充分发挥企业招商的主体作用,延伸产业链。在融资模式上,积极探索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 P P),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多元化、可持续的资金投入机制,保证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速推进。

  明确产业发展方向,推进“产业之城”建设。为承接京津产业转移,高新区进一步明确了节能环保与太阳能光热、智能装备与机器人制造、物联网与新材料、楼宇经济与现代服务业“四大产业”,以及为其搭建的沧州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科技型小微企业创业辅导园、中国国际机器人产业园“三大平台”,为推进“产业之城”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目前,高新区已拥有一批像航天神舟太阳能光热产业园、明珠锂离子电池隔膜、香港(沧州)汇业汽车装备、中能环科高温凝结水处理装备等新兴高科技生产企业和70余家现代服务业与文化产业企业。同时,进一步加快推进新项目建设进度,今年建设项目17个,其中包括中国国际机器人产业园、广宇金属材料等在内的新开工项目5个,续建项目12个,包括沧州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动漫文化产业园等二期项目;竣工项目10个,包括铭扬科技、明珠干法锂电池等。另外,储备了一批极具竞争力、有发展前景的项目,其中投资30亿元的芯片项目、北航科技园项目已签署合作协议,正在积极推进中,力争早日落地。

  着力优化生态环境,推进“生态之城”建设。为保证既要真金白银,又要蓝天白云,高新区进一步提高了项目准入门槛,建立项目联合评审制度,聘请新能源、节能环保等相关产业的行业专家,组建了项目入区审核组严格把关,杜绝了有污染的项目入区。同时,全区境内实施了雨污水分流治理,实现了雨水入湖浇灌,污水引入污水处理厂。按照打造一个易业宜居现代科技生态园区的目标,高新区高标准推进生态环境建设,聘请绿化专家,高标准规划设计园区绿化;强力推进永济路(高新区段)两侧环境整治与绿化工作,完成西安路、新疆大道、青海大道、兰州路等道路绿化。特别是坚持高标准规划、高标准设计,实施完成了全市重点城市景观项目小流津河中心公园建设工程,为客商和地方百姓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活休闲环境。截至目前,全区投资3.6亿元,新增道路、公园、企业等景观绿化近180万平方米。如今,走进高新区,园中有园、路在绿中。

  融合传统与现代文化,推进“文化之城”建设。为提升文化软实力,打造发展新优势,高新区将地方文化产业优势与现代文化市场要素紧密衔接,规划建设了沧州文化产业园;打造了以研发、总部基地以及现代化轻型厂房等建筑形式为载体,涵盖科技研发孵化、总部金融结算、科研项目中试、科技成果转化四大功能分区的沧州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同时,围绕培养一支优秀干部队伍,提出了“新快勤实廉”的作风要求和“要有干事敬业的动力和激情;要有科学务实的态度和作风;要有谋事成事的韬略和能力;要有传输正能量的责任和意识”的“四个要有”要求,并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演讲会、培训会、交流会、运动会、文艺联欢等活动,创造性地探索出了一条具有高新区特色的生动活泼、紧张有序的团队文化建设路径。

  弘扬核心价值观,聚力建设“好人之城”。为让全区人民共享精神文明建设红利,高新区制定出台了《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在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出资救助的同时,由区财政按照每年公共预算支出1%的比例安排专项救助资金,目前,首批145万元启动资金已拨付到位。同时,坚持园区发展成果与民共享的理念,将辖区内年满60周岁以上参加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村民基础养老金,由原来每人每月75元上调到135元,标准为全市最高水平。他们还成功协办了第八届“温情六月爱心送考”大型公益活动,参与送考车达200多辆。随着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深入,全区涌现出一大批爱岗敬业、敢于担当、扶危济贫、拾金不昧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