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盐碱地上崛起“绿色之城”

01.06.2016  01:02

今年春季,沧州某中学开展植树活动。(资料片)

□河北日报记者 王 博 戴绍志 [沧州报道]

阅读提示

沧州于2014年提出建设“生态之城”的目标,造林绿化是城市实现既定目标的必需之举。这也意味着,地表层含盐量为0.3%—0.6%的沧州必须打破“盐碱地上无林业”的说法。

从制定造林绿化实施方案到启动实施绿色沧州攻坚行动,从均衡东西部城区造林绿化水平到沧州市、肃宁县冲击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园林县城……沧州造林绿化的决心从未如此坚定。

这是一场向自然发起的挑战,也是一场向生态要效益的翻身仗,仅在两年间,沧州趟出了一条“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专业造林”的路子。

凝心聚力 攻克盐碱地植树难题,明确三大重点绿化工程

5月的狮城沧州,尽染绿意。

驱车行驶在沧州境内京沪、石黄、大广高速公路上,100米宽的林带在两侧绵延不绝,散发着勃勃生机。

近两年来,沧州加大造林绿化投入力度。目前,全市有林地面积达55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8%,分别比“十一五”末增加73万亩、5个百分点。2015年,沧州成功获评“国家园林城市”。

这样的成果对于地处滨海盐碱地带的沧州而言,来之不易。

渤海之滨的沧州有近六成的土地为盐碱地,尤其是东部地区,有近400万亩属重度盐碱。有调查表明,在中重度盐碱地上种树,成活率仅为20%。沧州东西部绿化水平不均衡是多年的难题。

盐碱地上无林业”,长期以来,造林绿化是当地一项几乎无法推动的工作。

土地盐碱,是造林绿化一道越不过的‘坎儿’。”有专家提到,沧州市区内百年古树仅有4棵。曾有澳大利亚造林专家称能够攻克沧州盐碱地绿化问题,努力3年后,耸了耸肩膀,双手一摊,留下一句“Sorry”无奈地回去了。

然而,造林绿化一直是当地人内心深处的一个绿色梦想。随着生态环境问题逐渐凸显,这一梦想更加迫切。

植树造林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沧州有水无山,要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就必须把‘植绿’作为重要环节。”2014年,初任沧州市委书记的商黎光认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而造林绿化是增加民生福祉的一个重要途径。

沧州人多年来想都不敢想的造林绿化工作第一次摆在重要位置上。

其实,将造林绿化推到前台还有另一层原因。

2014年,沧州地区生产总值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均跃居全省第三位。已经进入全省经济发展“第一梯队”的沧州意识到,即便发展速度再快,脆弱的生态环境也无法长期承载沧州经济之船的远航。

守住绿水青山,方能赢得未来。”沧州站在这样的高度来思考和谋划造林绿化工作。

沧州一开始就站在全局的高度,制定出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划,而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沧州市林业局副局长李清江认为,这是沧州造林绿化在短短两年就初见效益的一个重要经验。

盐碱地上如何种树?这是首先要攻克的技术难题。

沧州成立了园林与林业科研所,与多家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经过艰辛探索,相继完成了6项科研成果,并应用到绿化种植中,走出一条盐碱地绿化种植新途径:大面积实施了台田排盐、围埝淋碱等工程造林新技术,有效降低了地下水位和土壤盐度,即便是在渤海新区、黄骅、海兴、盐山等地盐碱度高的东部地区,造林成活率也提高到了85%以上。

“经过反复研究,确定三大重点绿化工程,即‘6+1+1’廊道绿化工程、森林‘围城、围区’工程、大方大片造林工程,力求短时间内重点突破。”李清江认为,这是沧州造林绿化设计的一套战略。

据介绍,“6+1+1”廊道绿化工程指重点提升京沪、石黄、大广、廊沧、沧保、津汕等6条途经沧州的高速公路,1条106国道和1条京沪高铁共8条绿色廊道,在通道两侧各建设100米宽的绿化带,总长度515.3公里。森林“围城、围区”工程要求每个县市区都要建设完善1至2个1000亩以上的城郊森林公园等。而大方大片造林工程则指建设一批规模连片发展的百亩块、千亩方、万亩片。

在省下达每年造林11万亩、4年造林44万亩任务基础上,自我加压确定4年造林100万亩的任务,力争到2017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9%。”沧州于2014年制定的《绿色沧州攻坚行动(2014—2017年)》明确提出这样目标。

统计显示,2015年,沧州全市全年共计完成造林48.5万亩,是近年来全市完成造林面积最多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