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渤海新区 引京津人才解发展难题

22.12.2016  00:35

本报讯(记者孙毅通讯员许丹丹)工业废水降解、循环水回收是让很多石化企业发愁的事情,而沧州渤海新区石化企业的老总们却不用为此苦恼,来自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北京化工大学的六名专家联手给35家重点石化企业“对症下药”,难题迎刃而解,今年以来,累计创造经济效益13亿元。

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机遇,沧州渤海新区以实惠的政策、灵活的机制、优良的环境、高端的平台,不遗余力引进“智力资本”,牢牢抓住新常态下跨越发展的第一动力,为区域发展注入新动能。

立足吸引高端人才,沧州渤海新区相继出台了《关于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快“人才特区”建设的办法》、《渤海新区关于聘请专家顾问加快柔性引进海内外智力的实施意见》、《渤海新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等一系列政策。高层次人才在渤海新区安家费最高可达150万元,并且免费入住专家公寓;给予高层次人才创新型项目500万至2000万元扶持资金,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可获2000万元扶持资金。同时,在医疗社保、职称晋级、股权分配、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优惠,解决其异地创业的后顾之忧。

针对高端人才的需求,除了“真金白银”的投入,沧州渤海新区更注重“真心实意”的付出。今年5月份,清华大学21名“博士后”来到渤海新区挂职,渤海新区甘当“全天候保姆”、“全程服务员”,根据每位“博士后”的学术特长和个人愿景量体裁衣,优化职位设置,提供生活设施一应俱全的高标准公寓,在就餐、出行等方面安排得无微不至,并专门建立了“博士后服务微信群”,成为信息交流、项目探讨、资源对接的平台。借助“清华力量”,渤海新区成功签约河北建新化工“硝基苯连续磺化产业化技术开发”等重点项目,年产量5000吨,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33%,经连续工艺改造之后,产能可达到万吨,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50%。

着眼让人才“留得住”、“干得好”,沧州渤海新区全力实施“人才+平台”战略,先后建起三家院士工作站和中科院过程研究所、清华大学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天津大学(沧州渤海新区)技术转移中心、北京化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沧州分中心、北京林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北京海外高层次人才产业化促进基地、北京科创园渤海新区产业基地、北航天汇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等10家省级以上技术研发平台。仅今年以来,围绕石油化工、冶金装备、港口物流等主导产业转化重大科技成果就达70多项。

优良的环境激发起高端人才的事业心与创造力。名列国家“千人计划”的专家路万里,在亚洲首次制造出双吗啉二乙基醚的工业化设备,打破国际跨国公司垄断。其出资建设的华茂化工年产1万吨特种化学品项目采用绿色环保合成技术,成为沧州渤海新区化工产业优化升级的“领跑者”。

截至目前,沧州渤海新区共引进京津高端人才1200余名,其中,“千人计划”专家2人,院士4人,研究员6人,聘请各类专家教授150余人。高端人才“加盟”彰显“链式效应”,目前,沧州渤海新区人才总量达到10160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循环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示范试点园区”、“中国物流实验基地”等品牌越擦越亮,成为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先行区的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