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市主动适应新常态 创新发展求突破

19.03.2015  10:19

 

    3月17日,沧州市委常委、副市长贾发林在《沧州日报》发表了题为“主动适应新常态,创新发展求突破”的署名文章。文章指出,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原动力,是实现绿色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推进“五城建设”,并把创新之城作为重点和主线,这是沧州实现“打造河北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增长极和京津冀区域新的增长极目标”的重要举措,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实现后发赶超的唯一出路和必然选择。把握新常态下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要求,努力研究探索科技创新的新途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的课题,我们应敢于担当、敢于突破,努力做好科技创新这篇大文章,为打造沧州科学发展、绿色崛起“升级版”贡献力量。

    文章指出,打造“创新之城”,要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激发社会创新活力。打造创新之城,就是依靠人才、知识、技术、资本、环境、文化等创新要素在城市的有效聚集,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和经济环境,推动和促进整个城市在新知识运用、新技术突破及其产业化的基础上实现更大发展,进而从根本上转变原有的经济增长方式,创新城市发展模式。沧州市提出的实施“科技创新三年计划”、实现“四个100”(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家、新增市级以上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100个、新增“科技小巨人”企业100家、实施国家省级科技创新项目100项)的工作目标和培育“五个十”科技创新工程,正是加速创新要素聚集的重要举措。只有坚持把创新驱动贯穿于经济发展全过程,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丰富创新手段,推动以科技创新为重点的全面创新,才能聚集创新资源,激发创新活力,增强经济实力。

     打造“创新之城”,要立足合作共享,大力引进技术和人才。一要打破科技成果转化壁垒。围绕实现科技资源共享化、科技服务集成化、技术交易市场化,谋划筹建技术、成果、专利、人才交易科技大市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二要面向京津注重协同创新。科技开放与合作是建立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协同创新的重要抓手。应依托开放带动,实现与先进地区的高位嫁接,重点加强与京津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全方位、深层次的科技合作。三要努力打造示范样板。“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是一项惠民富民的国家重大科技工程,沧州市作为发源地和核心区,每个县(市)建立一个万亩精品示范区,2015年示范推广辐射面积将达100万亩(复种面积),实现增粮2亿斤的目标。      

     打造“创新之城”,要围绕固本培新,做强产业支撑。一是抓重大科技项目实施。实施科技项目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以打造“五大基地”为重点,围绕新兴战略产业,实施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围绕传统产业,加大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产品研发推广力度,推动传统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转型升级。二是抓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围绕改变沧州市传统产业产品层次低、能耗大、附加值低的状况,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是必然的选择。各县市区要立足当地的产业特色,依托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相应的高新技术科技园。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认定力度,激活创新主体。到2017年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100家。三是抓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在政策、项目、服务方面给予中小企业大力支持,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发展认定为科技型企业。对已认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大跟踪服务力度,逐步培育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四是抓科技平台提升。引导企业开展技术引进、人才引进、项目包装、对外服务等活动,以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重点加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孵化器、产业研究院、院士工作站、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探索营运理念和营运模式,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积极探索科技投融资平台建设的途径,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导、金融参与的办法,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步伐,实现区域创新的支撑体系。五是抓农业科技创新。把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村科技进步作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推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促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逐步建立健全新型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推广服务体系,加强良种引进与选育、高效养殖、旱作农业、盐碱地开发利用、高效节水灌溉、农产品深加工、农业新型能源等领域先进适用技术研发与应用,创新转化一批农业科技新成果。六是抓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要加强专利行政执法工作,开展侵犯知识产权专项治理,实现市场巡查常态化;实施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工程,推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搭建银企对接平台,推进专利权质押贷款工作;加大专利资助力度,提升全市专利申请授权数量和质量。

打造“创新之城”,要统筹联动强化政策资金保障,激发各方活力。一是强化部门协调推进。科技创新工作是一项覆盖全社会的系统工程,涉及各行各业,需要各级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相互支持,提高科技创新工作组织化程度。二是加强政策资金保障。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着力提高财政科技资金使用效率,逐步建立完善政府引导投入、企业主体投入、社会资金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用足用活国家和省、市关于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突破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健全人才引进培养激励机制,依托重点项目、创新平台和创新园区,积极引进和培养科技人才,引导科技创新人才向产业领域流动、向企业集聚,不断激发创新活力。三是积极营造创新氛围。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大力倡导敢为人先、开拓创新、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精神;加强舆论引导,努力营造人人参与创新、支持创新、推动创新的良好环境,使全社会的创造活动蓬勃开展,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