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弃“黑”转“绿”走新路

14.06.2017  09:41

  □记者 商棠 通讯员 申富国

  提起沙河,给人的印象是以煤铁“黑色”经济为主的资源城市。可如今,经过多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原先挖煤、挖铁的山川沟壑都被一个个“绿色”的农业园区所代替。

  从“黑色”经济到“绿色”经济,五年间,沙河市进行了怎样的绿色探索和实践?近日,记者到沙河市进行了探访。

  昔日抢山开矿,今日抢山开荒

  ——矿老板纷纷在荒山沟壑创新业

  “沙河市有宜林荒山26万亩,适宜开发的经济沟22.5万亩,可如今想找一块千亩连片的荒山都难了。”在前往采访的路上,随行的沙河市农业园区管委会主任齐心告诉记者,“几乎都让矿老板抢光了。

  记者走在沙河市西部崎岖的山路中,目及之处全是绿色。齐心向记者介绍,眼前的这满山绿色,多是原来的矿老板煤老板转型后集团式开发形成。

  红石沟休闲生态农场,是沙河市矿山企业转型的一个代表,老板张保国是当地有名的煤老板。农场以沙河市张下曹村为核心,先后流转了两个乡镇9个村的1.5万亩河滩、0.5万亩坡地。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乱石滩,荒山也是光秃秃,春旱夏涝。周围村民用“荒山秃岭茅草窝,二十亩地瓜出一锅”来形容红石沟的荒凉和生活的艰辛。现如今,企业投入开发资金3.5亿元,80余万株果树、100余万株生态林木扎根红石沟,绿化面积达17000亩,山间梯田错落有致,果树绿满沟沟坎坎,山脚花海争奇斗艳,从满眼红石头变为处处是美景。

  在沙河,抢山开荒的不止张保国。据了解,先后有50多名矿老板投身其中。

  沙河市利多农业公园老板乔治,以前经营煤炭,2011年转型后投入生态农业开发。该集团总投资6.2亿元开发2万多亩荒山,目前开发面积已达5000多亩,重点以种植国家储备林、珍贵苗木和蔬菜大棚为主,并引进以色列(莫沙夫)模式及高效设施自动化技术等。

  康源公司是一家专门种植薄皮核桃和生态养殖的企业,种植面积达到7000多亩。康源公司老板长期从事矿产开采,有10多家所属矿山企业,过去几年矿产品行情上涨阶段,对农业开发投入缺乏积极性,近几年在去产能大背景下,非常关注农业生态板块,2016年康源公司薄皮核桃产业盈利达到300多万元。

  地处沙河市西北角的黑硇村,拥有4万多亩山场。2013年以来,河北万川农业开发公司先后投资1亿多元,在这里实施以核桃、松树种植为主的綦村镇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先后建起了近万亩经济林、生态林。

  齐心介绍,目前,沙河市共有2000亩以上规模现代农业园区44个,其中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邢台市级现代农业园区3个、沙河市级现代农业园区15个,开发面积38.5万亩。

  政策扶持,顺势而为

  ——3亿元配套撬动30亿元大投入

  沙河市之所以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从“黑色”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型,除了市场因素以外,地方政府顺势而为,多措并举出台扶持政策也是主要推手。

  沙河市结合矿山企业转型,从招商、立项、税收、资金、土地、环保等相关环节提出具体实施意见,帮助、促进企业转型。

  出台激励办法,鼓励个人和企业承包荒山荒坡荒滩,承包期在50年以上的,见效前可无偿使用;对于获得国家级龙头企业的荒山开发单位,以及全国名牌农产品商标,除上级单位奖励外,市政府再给予10万元的奖励;对于参与荒山开发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的内资企业以及注册资本50万美元以上的外资企业,项目建成后,从企业获利年度起,上缴所得税前五年全额返还,第六年开始减半返还。

  对于参与荒山开发面积达到2000亩以上的企业,沙河市财政和农业开发办优先将其列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据沙河市农业开发办公室负责人苏军良介绍,近几年,上级部门有关水利设施、土地整治等项目,大都向开发规模较大的企业倾斜,比如,红石沟的土地整治项目,国家投入资金就有8000多万元。五年间,市财政投入到全市40多个农业开发园区的土地、水利、小流域治理、道路整修以及配套工程资金累计达3亿元,增强了开发者转型发展的后劲。

  据统计,沙河市农业开发累计完成投资近30亿元,年产值15亿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500元。

  科技引领,创新机制

  ——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三赢

  荒山开发离不开科技支撑。沙河市科技局局长李咸辉向记者介绍,校企联动直接对接是最有效的方式。随着沙河市荒山开发规模不断扩大,市政府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先后与多家科研机构和大学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加强技术引进和成果转化。

  目前,沙河市已建成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基地)3个。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在红石沟农业园区设立了“沙河综合试验站”。2015年,沙河市政府与北京农学院正式签订协议,合作建设“沙河市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荒山综合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科技引领下的荒山综合开发,首先体现的是生态效益。沙河市区西部的荒山,过去由于矿山开采炸山采石,植被破坏严重。近年来,在政府推动下,通过综合开发,山变绿了、天变蓝了、水变清了。其次是社会效益日益显现。红石沟园区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老板张保国转型荒山开发后,将原来跟随他在煤矿工作几十年的员工全部转岗安排到新的岗位就业,目前,红石沟休闲农业园区仅管理岗位人员就有200多人,还有2000名季节性工人。康源公司介绍,该公司每年到核桃收获季节,每天需要雇用500多名采摘人员,为周边村民就业增收创造了有利条件。

  齐心介绍,在农业园区运行机制、经营体制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完善实施了“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金融+科研”的“六位一体”合作新模式,引导园区与银行、科研机构合作进行农业开发,进一步拓宽了园区发展平台。鼓励园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最大限度保障农民权益。创新实施了“三区”(产业园区、生态园区、农村社区)联动模式,调动了农民参与的积极性。

  引导以种养为主的园区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谋划实施了一批果品仓储、加工项目,拉长了产业链,实现了园区增值增效。依托产业优势,发挥园区的生态、绿色、文化等功能,发展旅游、观光、休闲、采摘业。2016年,全市农业园区接待游客10万多人,收入3000万元。预计到“十三五”末,全市荒山综合开发将再上新台阶,现代农业年产值将达到27亿元,带动4万余人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