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清法院:亲民之风扑面来

02.09.2014  17:04

永清县法院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狠抓规定动作,创新自选动作,引导干警主动融入群众,在同群众朝夕相处中增进对群众的感情,增强服务群众的本领,努力把司法为民理念转化为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鲜活、具体、认可的实际行动,有效解决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转变作风形象,走进群众当中

家住永清县土楼胜利村的刘老汉儿子、儿媳在一起车祸中双双遇难,自己和老伴一下病倒了。在一家人看不到生活的希望时,司法工作站指导法官刘金松了解这一情况后主动站了出来,走访调查、收集证据、组织调解,最终帮刘老汉一家追回了40余万元赔偿款。刘老汉拿到钱感动地说,要不是刘法官帮忙,我就得带着孩子拉竿要饭了!

该院把走进群众当中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第一步,把司法服务工作站当成转作风、树形象的桥头堡,要求每名法官每月至少走访基层两次,或是解决纠纷,或是法治宣传,甚至是走进百姓家中唠家常,就是要通过多见面、多沟通培养与老百姓的朴素感情。同时,领导干部要坚持率先垂范,做好“十个表率”:每年至少办理5件案件,给群众办3件实事,交到10个基层朋友。

通过深入的走访、亲身的体验,广大法官脚上沾满泥土,心中充满真情,办理案件、服务群众的心态也有了转变,以前是待在法院坐堂等案,现在是深入基层主动解纷,以前下基层大多是硬着头皮应付糊弄,现在法官反映,去基层就像是走亲戚、访邻居,有时周六日也要到张三、李四家走上一遭儿。

推动民生司法,方便当事人打官司

为了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该院着重在便民利民方面动脑筋、出实招:推行基层法庭代为立案——把交材料跑腿的事儿由法院工作人员代劳,群众到基层法庭打官司立案再也不用法院、法庭两头跑;开设假日法庭——工作日上班没时间来院开庭的,法官牺牲休息时间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开庭审理;组织法律大讲堂———在中小学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法制教育活动,法官还利用上班前时间走进村街“赶法律大集”,宣讲基层常见纠纷的法律知识。此外,他们还组织开展了上门立案、巡回办案、为困难群众减缓免诉讼费等便民利民举措,受到了群众普遍好评。

今年5月份,一位来自唐山的当事人来到法院申请领取诉讼费退费款,但按照规定退费款需要几个工作日时间才能到位,可当事人已经买好了当天下午返乡的车票。在两难之际,院党组成员厉澜泳主动自掏腰包,先行垫付了5000余元的退费款,当事人感动万分,几天后专门托朋友送来了一面锦旗。

实施阳光司法,让当事人打明白官司

为了让当事人打明白官司,该院不断加大软硬件投入,努力做到能公开的全部公开。

在立案环节,他们设立了触摸显示屏,把各类案件分成不同模块,用动漫形式对诉讼流程进行讲解,当事人只需手指一点就能清楚的了解自己在哪个阶段该干什么。在诉讼过程中,他们利用审判流程网上公开、庭审网上直播、法律文书上网等信息化举措将审判过程最大限度进行公开;庭审中,原、被告席上都安装了庭审记录同步显示屏,当事人再也不用担心听不清内容,遗漏了重点;他们还向每名当事人发放案件跟踪卡,公布院长和纪检书记电话,欢迎当事人随时进行监督。在执行工作中,他们推行立审执协调联动机制,实行了案件风险告知、诉前保全提示、执行信息公开、强制执行威慑等举措,保证当事人权益实现最大化。

他们还开通了法院官方微博、微信平台,加强与群众的沟通互动,组织“法院开放日”活动,让人民群众来院参观、旁听案件、与法官座谈交流,拉近司法审判与人民群众的距离,消除人们对法院的神秘感、陌生感,真正使司法程序在阳光下运行。



编辑:逯永霞

文章出处:河北法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