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秘密录音还原40年前的“水门事件”

31.08.2014  21:49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北京(资料图)

    在尼克松因水门丑闻下台40年后,基于白宫秘密录音进行的深入研究,为外界理解这场余波不绝的政治地震提供了新的角度。

    1972年6月1日,理查德·尼克松刚从莫斯科回国,就迫不及待地召开参众两院联席会议,得意洋洋地宣布与苏联签署了大规模军控协议,特别是华盛顿孜孜以求的反弹道导弹协议。他几乎是喊叫着说:“这为世界上两个最强大的国家间的新关系奠定了基础!

    尼克松与勃列日涅夫的峰会相当成功。而在此之前,他还进行了一次更大胆的行动——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周恩来总理举杯畅饮茅台,并与毛泽东主席进行了气氛融洽的会谈后,双方发表了《上海公报》,承诺放弃历史敌意,努力使双边关系正常化。

    与苏联签署战略协议,与中国改善关系,都称得上非同凡响的地缘政治成果。当尼克松沐浴在国会大厦那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中,他有足够的理由对未来充满信心。

    谁都没想到,事情会急转直下。仅仅过了半个多月,水门大厦遭非法入侵,五名试图在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安装窃听器的共和党人被捕。调查人员觉察到,此事与尼克松的竞选班子有关。主流媒体也纷纷跟进,惊人的内幕不断曝光。1973年7月,总统办公室前主任亚历山大·布特菲尔德在巨大的压力下透露,尼克松自1971年开始就在白宫、总统办公室和戴维营安装窃听器,记录下了大量本来不应公开的谈话内容。

    最高法院判决公布尼克松获取的录音带,而后者的一系列行动让事情雪上加霜,比如,他试图让中央情报局阻止联邦调查局展开进一步调查,在接受调查时还一再说谎。这场风波最终在40年前的8月尘埃落定,尼克松成为二战后第一位访问苏联的美国总统,也是历史上第一位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美国总统,更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迫辞职的总统。

    如今,这些直接导致尼克松下台的录音带构成了两部新书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