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直击水下考古:“中国考古01号”装备先进

11.10.2014  21:24

 

  装备/

  “中国考古01号”设备先进全副武装

  9时30分,记者在京唐港码头27号集装箱泊位看到,我国首艘考古船停靠在岸边,船身上“中国考古01号”几个大字格外显眼。启动仪式结束后,记者登上“中国考古01号”考古船,看到船的后甲板比一般船只更开阔,可供临时清理打捞出水物,甲板两侧有可以放下的舷梯。

  潜水作业不是考古船下去潜水,而是潜水员潜水作业。“两个潜水舷梯放下去,潜水人员通过舷梯就可以进入水里。”“中国考古01号”大副卢文龙说,虽然“中国考古01号”是水下考古船,但是它并不会潜入水下考古,而是主要停留在考古地所在的水域水面进行工作。“这是A字形门吊,用于打捞在海底发现的沉重物品,最重可以吊起30吨的物品。”卢文龙指着甲板后侧的A字形门吊说,根据吊绳的长度,打捞的深度可以达到30米左右。

  在甲板的右侧还设置了折臂吊架,可将大体积的文物提取出海,它可以像手臂一样伸出船舷,将海底的文物直接吊上船,吊架可伸出船外五六米,以防文物与船体碰撞。

  船舷左侧悬挂着工作艇和救生艇,右侧为减压舱。“考古队员在水下工作时,体内的气体被压进身体的各个器官,减压舱可以防止这种潜水病。”来自广东省东莞市袁崇焕纪念园的罗俊雄在考古队从事潜水工作,此次担任“中国考古01号”潜水长,负责整个团队的潜水安全,“有些潜水员一旦在水下呆的时间太长,潜出水面后可能会出现一些身体不适的紧急状况,需要在5分钟内进入减压舱进行减压。”罗俊雄说,潜水队员一般在进行一年的工作之后,都会到有减压设备的医院进行专门减压治疗,排出身体内的气泡。

  在考古船的中部位置,是潜水工作室,用以储存氧气瓶、潜水衣等设备。记者用手拎了拎一个双氧气瓶,非常重。“这个双氧气瓶重20公斤,一般潜水员潜水设备的负重是30公斤。”罗俊雄说。

  从甲板进入船舱,两边是食品储藏间、维修间、队员房间等。队员房间里有书桌、独立卫生间、网线接口、电视机和电话等,可谓一应俱全。

  为了探测水下遗址和沉船等文物,考古船还配备了考古仪器设备间,工作人员在此对出水文物进行监测、分析。记者在现场看到,工作人员正对此前在沉船上取出的一块附着物标本进行分析,附着物包括铜、贝壳等。

  性能

  可持续航行30天,能抗8级风浪

  据了解,这艘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艘专业水下考古船“中国考古01号”,可持续航行30天。据卢文龙介绍,考古船的吨位虽然只有950吨,却能抵御8级风浪袭击。为增加船的稳定性,船的重心被降低。除此之外,还专门设置了能让船更加平稳的减摇水舱。当船在海里航行时,减摇水舱可以自动根据船只摆动幅度和摇摆周期进行调节,让船在风浪中更加平稳。

  10时30分,考古船缓缓驶离海岸,朝着广阔无垠的海中驶去,最终的目标是在距离东坑坨沉船约一两百米处下锚定位。

  此次“中国考古01号”的任务之一是对东坑坨沉船进行重点调查。东坑坨位于河北省唐山市海港经济开发区、曹妃甸港区毗连处,目前行政隶属于唐山市海港经济开发区。沉船位于东坑坨西南侧,距离海岸线约30多公里,当地俗称“西坑”。

  滦南、乐亭沿海从宋代就有海运,据文献记载,天会三年(1125年)九月,宋军自海道来袭,破金九寨,可见宋代已有海上航线。元代至元十九年(1282年)曾赦令造船,于滦河通漕运,明洪武三年诏运莱州海洋仓粟饷永平卫,应为海上漕运。洪武八年,因通海运特专设新桥海口千户所。嘉靖开永平海运、天津入辽之路。清代及近代,沿滦南、乐亭沿海北上秦皇岛、东至大连、营口一线一直是渤海湾北路的重要海运航线。“本年度的工作目标以了解船体的结构为主,摸清船体的外围轮廓、舱体结构,剖析船货的装载情况,研判沉船性质和价值,为各种保护预研提供支撑。”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副所长毛保中说,水下考古重要内容就是东坑坨I号沉船的水下重点调查,考古队员将使用轻潜水肺装备(双瓶),进行潜水探摸,布设基线,记录水下遗存观察情况,绘图、摄影,以期在不破坏遗址的情况下最大程度了解遗址分布范围、内涵及性质。“根据工作需要和水下探摸情况,也将适时选择合理部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水下考古试掘。

  国家文物局水下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柴晓明表示,东坑坨沉船不仅仅是一条沉船,如果把它放到国家大背景下,它是反映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实物例证,其学术价值、当代国家建设价值都非常大。

  局限

  每天只有3个多小时潜水作业时间

  “中国考古01号”行驶匀速,航速12节。

  对于一般人来说,没有习惯船上的生活,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晕船现象,同行的媒体记者中,很多人都有晕船的感觉,而考古队此前已为大家专门准备了晕船药。“潜水队员就算晕船,也是不能吃药的,因为他要习惯船上的生活,况且下水是不允许吃任何药物的,否则会对身体产生一定的影响,影响在水下的安全。”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梁国庆说。

  13时22分,考古船发出了“叮叮当当”的下锚声,停在了距离东坑坨沉船约一两百米的海域。梁国庆解释,“之所以不能停靠在遗址点上,是因为东坑坨古代沉船凸起,离海面只有10米左右,在潮水退去的时候,考古船很有可能会和沉船碰在一起。水下考古只能选在平潮时期做,由于水流流速比较快,每天的平潮时期不到4个小时。”梁国庆表示,在海域每天上午和下午各赶一个平潮期,中间一般大约会间隔6个小时。“也就是说,每天在水下的作业时间只有3个多小时。”“这3个小时非常宝贵。”梁国庆表示,水下考古必须要有高效率,下水之前,所有的事情简单化,能在水面解决的,不在水下解决。“水下考古必须有很详细的计划和目标。不要做计划以外的事情,否则会超过水下停留时间。

  今年,“中国考古01号”在河北做完考古工作之后,将回青岛休整。“11月,北方太冷,渤海湾风浪比较大。水温太低,下水很危险。”据了解,目前“中国考古01号”还处在试用期,如果在首航考古工作中发现相关问题,到年底会进行相应修改和调整。

  由于考古船不能靠近东坑坨古代沉船遗址点,借用渔船作为交通船,将潜水员送到遗址点处。燕赵都市报记者见证了潜水员下水作业的全过程。

  14时10分左右,记者随同潜水员乘坐交通船前往遗址点。在交通船上的物品箱内记者看到,潜水队员下水时要用到的东西,包括双氧气瓶、照相机、摄像机、指北针、蛙鞋、面罩、手写板等,并且每个物品箱上都对应标上了潜水队员的名字。在距离遗址点数十米的时候,考古船上的一名工作人员指着海面上漂浮的白色入水点浮标告诉记者,那就是东坑坨古代沉船点。

  此次潜水一共4人,分为两组,每组两人,分别执行水下摄影和录像的工作,同时还有一组两人的应急小组。14时30分,在广东省东莞市袁崇焕纪念园罗俊雄的指令下,潜水队员开始穿潜水服,佩戴装备。罗俊雄此次穿的是湿潜水服,也就是说,下水后水可以进入潜水服内,接触到身体;相反,干潜水服则密闭性非常好。

  潜水员张瑞和王泽冰是第一组,执行摄影任务。张瑞在下水前将水下用的照相机装进了防水壳,镜头部分的外壳又大又圆,以满足镜头的拉伸需求,左右还有两个探照灯。

  张瑞和王泽冰穿好潜水服后,分别向记录员李蕾报告了氧气瓶压力。在李蕾拿的潜水记录表上,包括潜水人员姓名、潜水方式、潜水时间、气瓶压力、风速/风向、流速/流向、能见度、水温等。“准备下水。”随着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梁国庆的一声号令,张瑞和王泽冰作为第一组队员先后从船舷处纵身跳入水中,游至浮标处会合,两人顺着浮标的牵引绳潜入水底作业。14时50分左右,第二组潜水队员罗俊雄和陈波带着摄像机也潜入水中进行考古作业。“通知第一组人员出水。”14时50分左右,梁国庆发出指令。随后,船上工作人员通过水下扬声器告知第一组队员。15时03分许,张瑞和王泽冰在浮标处浮出水面,先后通过事先在船舷一侧搭好的梯子上船,而在上船之前,在水里脱掉蛙鞋递给接应的应急人员。“因为刚有大潮经过,水下的能见度50厘米,水温21摄氏度。”张瑞将水下相关数据报给了李蕾。“在水下工作的时间久了,觉得和陆地上一样。在水下最累的时候,有时候会感到腿发软。”王泽冰说,据他们掌握的资料,这艘沉船应该有60米长左右。

  15时13分许,接到出水指令的第二组队员也上船了。

  据了解,每次潜水都会配备相应的应急小组,一旦发生意外情况,应急队员会随时潜入水中进行救援。

  特点

  潜水队员专业潜水技能和个人心理素质都要过硬

  目前参加此次考古任务的队员有十二三人具有潜水资质。梁国庆说,“参加水下考古的潜水队员必须在具备专业潜水技能的同时,个人心理素质要过硬。水下能见度比较差,有的地方甚至伸手不见五指,只能靠手去摸。强光手电打到眼睛上一点光线也没有,有些人到水下会产生惊慌,并且伴有各种不正常的反应,包括低温下腿抽筋、拔掉氧气嘴等行为。

  “在水下遇到任何情况,不能着急,要按部就班去做。一旦惊慌失措,肯定会出问题。”梁国庆说,潜水的一个规则是,下水的时候必须两个人一起下水,一旦一个人出现意外,另一个人还能进行救援,并且潜水的所有装备都是有备用份的,包括呼吸装备。

  梁国庆表示,在水中最忌讳的是上升太快,一旦上升快,会导致减压病、肺撕裂等。“在水底呼吸高压空气,一旦超过极限,就会导致肺爆裂。减压病则是因为上升太快,体内氮气气泡放大,呼不出来气体。

  据了解,明年我省将积极向国家文物局申请指标,争取至少选派3人参加国家局水下中心举办的水下考古培训班。

  释疑

  水下考古和田野考古工作内容一致

  “水下考古的内容和田野考古一样,也要拍照、拉尺子、画图等。”梁国庆说,在田野考古做的内容在水下也基本都要做,唯一不同的是,在水下所用的东西都是防水的。 有的人会认为考古就是在挖宝,梁国庆表示,考古并非等同挖宝,因为好的东西未必历史价值就那么好,而考古关注更多的是发掘东西背后的价值。“比如一个瓷片,它背后的历史价值远远超出它本身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