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省委探索高校后备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14.10.2014  11:23

河北网讯(河北日报、河北网记者薛惠娟)日前民革河北省委邀请22所省内高校的统战部长,就建立健全双方日常联系长效机制,进一步提升民革参政议政水平,进行深入地探讨交流。这是民革省委为探索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和参政议政工作新途径的一次有益尝试。

近年来,随着民革组织的不断发展,全省党员数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阶层分布和年龄结构也出现了新的变化。“目前在后备力量的发现和培养上,各级民革普遍存在着主动出击较少、被动等待较多的问题。特别是在精英人才汇聚的高等院校,民革的基层组织建设很薄弱。”省政协副主席、民革省委主委卢晓光介绍。截至目前,与省内其他五个民主党派相比,民革在高校中的党员人数和支部数量最少。全省2870名党员中,来自高校的仅有310名党员,占10.8%;在全省120个基层支部中,高校支部仅占9.1%。而且高校党员的平均年龄为53岁,中青年党员相对较少,还存在着专业分布不广泛、不均衡等问题。这也是参政议政工作中精品调研较少、品牌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的重要原因。

提升参政议政水平,人才建设是关键。经与中共河北省委统战部沟通,民革省委创新思路,主动出击,探索建立民革省委会班子成员及各市委会主委按照各自分工分包高校支部,与高校统战部门结对子、交朋友,发现和培养一批思想好、业务精、能力强的优秀人才,大力加强高校基层组织建设,充实后备力量,并发挥高校人才智库的优势进一步做好参政议政工作。

高校的党外知识分子相对集中,是统一战线培养、选拔代表人士的源头和重要基地。”中共河北省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潘爱良提出,希望民革能够充分利用好这个平台,广泛联系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中共河北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和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重点问题,通过与高校开展联合调研、召开座谈会、研讨会等多种方式,深入调查研究,切实提出高水平、有分量的提案,把高校的智力资源辐射到改革发展的各个层面,力争打造出河北乃至全国参政议政工作的亮点和品牌。

多名高校统战部长表示,今后在做民革党员发展计划时,将进一步拓宽党员发展范围,多发展一些“潜力股”,为民革增加一批年轻骨干力量,为民革队伍建设提供必要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