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双年:“毛竹通知书”是献给新生的一份厚礼

17.07.2015  19:20

    我国古代很多重要的信息都记录在竹简上,让现代人还能够阅读和了解,那么进入互联网时代后,我们是否还可以使用竹子这一媒介,记录、传递和珍藏重要的信息?昨天,记者从浙江农林大学招生办获悉,今年被浙江农林大学录取的2015级本科新生,即将收到一份珍贵的礼物:全球独一无二,以毛竹为原材料、用刨切微薄竹技术制作并印刷而成的录取通知书。(每日商报7月16日)

    继陕师大给新生寄去老教授们用毛笔手写的录取通知书之后,浙江农林大学又给今年录取的本科新生寄去印在毛竹上的录取通知书。可以肯定的是,两校的作法不但让录取的新生眼前一亮,同时还会让新生及家人感觉到这种匠心独运带来的美感,这样的通知书完全称得上是校方送给新生的入学厚礼。

    两校的作法值得提倡和效仿,也为其它高校树立了样板和借鉴。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两校给新生寄出的厚重礼物珍贵而不奢华,师古而不泥古,是一项发挥自身优势和智慧的结晶。如果用现代经济人的眼光看可谓性价比极高,用一句流行语来形容简直是“酷毙了”。

    比如,就拿浙江农林大学毛竹通知书来说,用的是本校研发的刨切微薄竹技术,工艺不但获得8项国家专利,而且还对缓解木材供需紧张矛盾、节约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如此作法既为学校作了免费广告宣传,也能体现出大学应有的创新精神,同时也方便学生以后收藏和保存。这种全球独一无二的通知书说是一件艺术珍品也不为过。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如果要求学生具备创新精神,那么学校也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像浙江农大这种把通知书印在毛竹上的作法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创新课,是在用行动践行创新型社会。

    身教重于言教,不光体现在教师的言行上,还要反映在学校管理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张录取通知书蕴含大乾坤,学校还应注重培养学生把小事当做大事来做的精神。因为细节决定成败。如何才能让大学录取通知书丰富起来,个性而不奢华,经济又便于收藏,这应成为每所大学努力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