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合导电影《铁血残阳》还原美军战俘遭日军虐待往事

07.09.2015  14:58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录电影《铁血残阳》正是为了迎接这一历史时刻而进入创作的,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是此次创作的大主题。

  本片以70多年前设立在沈阳的“奉天盟军战俘营”为切入视角,通过二战盟军战俘的故事,将采访亲历者,再现他们的经历与史料相结合,力图通过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东方主战场的特殊关联,构建出与众不同的二战全景,并将其中鲜为人知的故事告诉观众。

  抵御外辱,自强不息,弘扬爱国主义一直以来是影视作品中现实主义创作主旋律,其中抗战题材更是振奋民族精神,宣传英雄主义,既宝贵又特殊的创作源泉,是我们民族记忆中无可替代、可歌可泣、浓墨重彩的一笔,其自身所具有的现实性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次次被重新挖掘,不断地发扬光大,凝聚成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随着中国的不断崛起,近些年来,国际上试图改变战后秩序的种种企图不断浮出水面。处在改革开放关键期的中国,不但要抓住深化改革的重大历史机遇期做好自己的事,还要审时度势,在提升文化软实力上敢于“亮剑”,讲好中国故事,鲜明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作为影视导演,能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时,投入到这一题材的创作中,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机遇。

  有了重要的创作机遇,接下来要解决“二战”这个命题。二战的历史背景格外庞杂,解释起来容易枯燥,毕竟是在电影院给观众看,引人入胜是必须的。能否以小见大,通过某一个历史着眼点“撕开”这道历史背景庞杂的“大幕”,确实是摆在创作者面前的难题。

  创作初期,沈阳市相关负责同志在谈及这部影片时曾经提到,沈阳是二战肇始地,拍摄意义重大。这句话引起沈好放的关注,并为此查阅了大量资料。

  为什么沈阳被史学家称为“二战肇始地”呢?

  1931年,在中国沈阳,即当年的奉天,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这个时间点距中国的全面抗战爆发,即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提早了整整6年。经过查阅历史资料沈好放意识到,这一重大事件,不仅是日本帝国主义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始,也标志着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序幕的揭开,日军于1931年9月18日在中国北大营打响的第一枪,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在此之后发生的一系列对华侵略和1941年日军偷袭珍珠港,悍然发动的太平洋战争,不单促成美英荷对日宣战,也促成了26国发表共同宣言,以抗击德、意、日法西斯联盟。日本的倒行逆施终于促使欧亚两大战场合流,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全球拉开大幕。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前六年日本军国主义试图以武力征服中国与后八年中国的全面抗战,加在一起共十四年,直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被迫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在长达十四年的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战斗中,极大地牵制了日军,并阻止其“南下”最终与德国法西斯会师中东的图谋。为此,国力薄弱的中国不仅付出了巨大民族牺牲,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正是这十四年的拼死抗争,使长期处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中华民族达到了空前团结,极大地凝聚了全民族奋起抗争的力量,并一改任人宰割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旧貌,迎来了中华民族近现代史上最伟大的觉醒。

  反映长达十四年,跨越欧亚非的二战历史全貌,必须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以独特的视角,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入手,在短短90分钟之内,给观众一个清晰而全面的认识。毫无疑问,日军当年设置在沈阳(奉天)的盟军战俘营陈列馆正是最好的选择。

  这里曾经关押过美、英等国高级将领在内的很多战俘,无论是日本在“以战养战”策略,从千里之外的菲律宾将战俘们转移押送到中国,还是公然违反日内瓦公约对战俘进行奴役和虐待,包括动用731部队对欧美战俘进行的生化试验,亦或是投降前秘密销毁证据,准备灭杀战俘,这座战俘营里发生的每件事,都与二战风云变幻有着或多或少,这样那样的联系,说这座战俘营是二战的“晴雨表”真是再贴切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