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拉死鬼”民俗 河北古村落——邢台樊下曹村

18.01.2016  23:56

  导语:藏匿在太行山深处的古村落,虽鲜有人知,却幽香自然,文化底蕴深厚。今天,让我们走进邢台沙河市樊下曹村,去看看村里存的大量明清时期古建筑、古民居;看看樊下曹村“拉死鬼”的传统民俗。

樊下曹村东寨门。资料图

   中国传统村落——邢台樊下曹村

  从太行山间那些与大自然相映成趣的纯朴山村中走出,脑子里还是那些红石山房的影子,而眼前的这座村庄却给了记者别样的感受。虽然还处于太行山脉边缘的丘陵地带,但那些错落的青砖院落,却在静静地述说着此地昔日的富足与安乐。这,就是位于邢台沙河市区西北约24公里处的白塔镇樊下曹村。

  2014年11月26日,文化部、国家旅游局等部门公布了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邢台沙河市白塔镇樊下曹村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

   樊下曹村的起源

  传古时村东有一直径3米的圆形石槽,明代永乐年间,樊氏夫妇携二子一家四口应诏由山西洪洞县移民到此定居,后分成东、西两门建祠,东门在村东南建坟立祖,西门在村西南建坟立祖。置村时以地物兼姓氏命名,因石槽位于村庄下,故名下槽,初为“樊下槽”,后简化为“樊下曹”。村东南有“黑山”,海拔不太高,传说东汉末年黑山军曾在此操练军队。其实,樊下曹村自古就有人类居住,文物部门在村北500米处曾发现了丰富的石核、石片等旧石器时代晚期物件,距今已有1万年。

   “拉死鬼”的传说

      樊下曹村评上“中国传统村落”,与本村保留的传统民俗正月十六“拉死鬼”有关。“拉死鬼”类似傩戏,是一种娱神娱人的年俗活动。每年过春节村民都要把死去的亲人接回家过年,正月十六送走,他们担心那些无人祭奠的野鬼、厉鬼留在村中为害,所以十六晚家家点火驱邪,把死鬼拉出去。还有一种说法是,樊下曹村的先民过着典型的农耕生活,农耕主要依靠牲畜,家家户户都喂养牛、驴、骡子等牲口。但每当遇到疫病流传,村里会有大批的牲口死去,生产生活都会受到很大影响。村里人认为瘟疫是鬼怪作祟,于是希望将代表着的瘟疫、疫病、灾难的恶鬼统统赶走,保佑人和牲畜健康!表现了农耕社会的人们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和社会安宁的愿望。

  抗战时期的樊下曹村樊下曹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抗日战争时期,为打破日军对冀南抗日根据地的封锁和“蚕食”,八路军129师曾在周边武安、沙河境内进行了两次“武沙战役”,在沙河的主攻目标是刘石岗和樊下曹两个日伪军据点。

   樊下曹村的传统建筑

  樊下曹古村落现有两条东西走向的老街和一条张家西街,东西南北四个街口原有都有一处两层建筑的“”,现在只保留下东、北面两个。阁下面是进入村子的石桥,上面则是神庙。

  明清时期,村里出了樊、张两个富户,一个是“磨石青”,一个是张公。磨石青拥有耕地5顷,房屋389间,是村里的首富;张公拥有土地2顷,房屋214间,是第二富。在樊氏居住的东西大街上,西头有一棵古槐,树龄有500多年,三个连串的大院子都是两层楼建筑的四合院,靠近街口的最为古老,靠西头的那座院子已由邻村张下曹的张保国按原样重建。街东头过石阁后,原来有明清建筑样式的戏楼一座,戏楼对面建有一座龙王庙,庙下面是个大水池。现在老戏楼拆了,改成了“现代化”的,水池经过改造维修,成为一道风景。在村里转,还发现两棵大杨树,大概树龄有100多年。

   清代樊九楼

  樊下曹村保留最完好的古建筑是清代樊九楼、樊九房所建的“樊氏庄园”,几座二层楼房构成的独立四合院,门楼砖雕精美,豪华气派。张下曹村的张保国将其中一座改造,重拆重建,废弃土墙,安装新式门窗,俨然变成现代民居。

   张氏祠堂

  在村北“”附近是村里另一个富户张氏的庄园,刘西公路旁新建了一座张氏祠堂。走在张家大街上,旧民居也有很多,以平房为主,有的门楼修的很不错。张氏祠堂东边的一条街,是王家庄园。现建有一座王氏祠堂。现有580户,2400人,以樊姓居多,次为张姓,另有王、杨等姓。耕地173公顷,农历二月初五庙会。

   老门楼上的勤俭谦和寻乐处

  细品这些老房子,最吸引记者的是那些老门楼。门楼上大都有持家石刻,多是“”、“”“”、“”等字样,显示了当地人对生活的理解。而在一条南北窄巷之中,一处并不高大的房门上有“我寻乐处”四字,表达出主人达观、安乐的美好愿望。

      现在,樊下曹人都意识到了古村保护的重要性,他们不再拆除那些老房子以改善居住条件,而是在村外新建了住宅区。他们希望能够成立专门的机构,对古村加以开发和保护。

   小贴士:

  路线:从白塔镇乘坐小公交106,沿刘西线行驶十几分钟来到村里。

  (据河北日报、邢台日报、新浪旅游等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