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东湖高新区:创新驱动崛起“中国光谷”

07.05.2016  02:43

东湖高新区近年高端产业聚集,正在成为一座迅速崛起的国际化新城。图为武汉光谷网球中心。(资料片) 新华社发

阅读提示

作为继北京中关村之后的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东湖高新区被赋予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典范”。

这个自1984年开始筹建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多年来一直在进行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并因此诞生了我国第一个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园,实施了我国第一家央企股权激励试点。当全国高新区发展模式日趋雷同时,这里选择集中有限资源打造特色产业,叫响了“中国光谷”的品牌。

总结以往发展经验,武汉东湖高新区如今再度着手破除制约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高效配置,一个打造“自由创新区”的计划已全面展开。

□河北日报记者 董立龙

突破体制机制障碍,以改革激活创新源头

一项名为“光谷合伙人”的计划最近在武汉东湖高新区开始落地。这项计划的重点是着力引进一批国内外顶尖的创新创业者和投资人,实现共建共创,共享共荣。

依靠改革吸引和激励那些创新创业者和投资人,是东湖高新区一直坚持的原则。

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创业活力,曾是东湖高新区成立伊始改革突破的重点。“东湖高新区的创立,就是为了尝试科技成果转化。”一位当年的负责同志回忆,因为武汉身处中部地区,不容易引来大企业,东湖高新区就瞄准了区域内42所高等院校,50多个国家、省部级科研院所,千方百计将“智力”转化为真金白银。

游说“电子一条街”周边几所高校、科研院所打开“院墙”,是当时的主要举措。从那时起,那些高校院所陆续兴办了一批企业。

当年的那些种子如今已经枝繁叶茂:脱胎于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的烽火科技集团,成了“会赚钱的实验室”;校办企业华中数控在校外生根发芽;华工科技变成了大产业集团。

回顾这一历程,很多科研人员都认为,是东湖高新区开启的系列改革,打破了以往各种束缚,激发了他们创新创业的热情。

这些改革以2012年开展的科技成果所有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三权”改革最为典型。东湖高新区还通过引导试点高校通过技术公开交易机制,用市场化方法,进行科技成果确权、定价、交易,推动改革试点真正落地。

这一年,武汉市还出台了被称为“黄金十条”的改革举措:高校院所科研人员下海,可保留岗位3至8年;科研成果1年内未转化,完成人或者团队可自主进行成果转化,至少可获转化收益70%;高校院所科研人员携带在单位完成的科研成果创业,至少可获得八成股权……

为东湖高新区量身定制的这些举措已经在当地运行多年,现在依然是吸引外来科研人才的重要因素。

人才资源的潜力就此被激活。一家当地媒体描述,蜗居在东湖高新区各个角落的大学老师、科研人员,开始告别传统知识分子青灯黄卷的苦读岁月,投身创业大潮。那些曾在武大、华科等院校就读的学子,也在直接或间接创业中,成为富甲一方的产业大佬。

十二五”期间,东湖高新区企业总收入年均增长25%,连续跨越5000亿和万亿元大关。但在当地领导看来,以企业为主体吸引聚集的3000多个海内外人才团队、4万多名硕士以上人才,才是东湖高新区所积累的最大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