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次区第什里村:风筝牵引致富梦

28.09.2015  11:18

  除了潍坊,您知道中国还有一个“风筝之乡”吗?它就是位于廊坊市安次区南部的调河头乡,而调河头乡风筝产业的中心则在第什里村。近日,笔者来到第什里,感受风筝带给这个村子的独特魅力。

  出廊坊市区沿廊泊线南行约20公里,便到了第什里。村口立着座古香古色的牌楼,上面不仅雕龙画凤,还刻绘了一只只五颜六色的风筝。进村的主路是村里正着力打造的风筝文化一条街。路灯杆的灯箱上印制的是各色风筝图案,路旁是一家家风筝店铺。“藏筝阁”、“风筝坊”、“纸鸢府”……挂在店内墙壁上的一只只“蝴蝶”、“老鹰”、“蜻蜓”风筝栩栩如生。村东头的文化活动广场中央,是一个火红的蝴蝶风筝雕塑,雕塑前刻着几个大字——“风筝小镇”。

  第什里的风筝兴起于清代光绪年间。改革开放后,一个个家庭手工作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第什里这个300户1060人的村庄,几乎家家户户做风筝、卖风筝。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第什里风筝全面占领京津市场并开始走向全国,部分加工户由手工作坊转型为工厂,年产值超百万元。2009年6月,第什里风筝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河头乡被命名为“风筝之乡”,逐渐形成了以第什里为中心的10多个风筝村,成为继潍坊之后全国第二大风筝生产加工基地。

  在风筝加工户赵艳强家,主人正一笔一画地绘制风筝图案。“这是为北京客户赶制的80个盘鹰风筝,能在天空中盘旋。”赵艳强说,像他这样坚持手工制作手风筝的,在全国已不多见了。

  取材、轧制、绘画、裱糊、组装……手工风筝制作流程复杂,简单的要两三天时间,尺寸大的甚至要20天才能完成一个。赵艳强12岁起就跟师傅学习风筝制作,是第什里风筝的第五代传承人,会制作十余个类型、上百个品种的风筝。赵艳强说:“手工做出来的东西更‘有味儿’。它不仅是一个产品,更是一个作品!

  而村民赵宗华的风筝加工厂,则显现出工厂化生产规模大、产量高的特点。用丝网印刷风筝上的图案,一天可以印刷4000个。除了长期雇用的印刷工人,还有200多个加工户从厂里领活儿拿回家干。赵宗华说,他的加工厂一年销售风筝2000余箱,好的时候能挣到40万元。

  今年3月,第什里风筝应邀参加了在美国南加州举办的文博会暨国际风筝节活动,知名度有了更大提升。据村党支部书记邢金海介绍,目前,第什里的风筝产业规模空前扩大,并辐射到周围村庄,带动加工户3000余户,带动从业人员10万余人,年产风筝100万只、产值3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