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概念引争议 互联网+影视或成新风口

04.12.2015  11:29

  当今互联网影视市场,最热门的概念当属IP。然而就在大家纷纷鼓吹“IP万岁”的同时,对于“到底什么是IP”、“网络大IP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究竟何在?”等问题,大多数人却有些云里雾里,并没有彻底搞懂。

  那么,到底什么是IP呢?从传统意义上来说,IP(Intellectual Property)即是所谓的知识产权,是人类通过智慧创造出来的发明、文学和艺术作品;在如今的互联网领域,尤其是新媒体影视领域中,IP的定义更倾向于作品的版权,甚至引申为“可供多维度开发的文化产业产品”,而这里所说的产品,又不仅仅局限于影视作品,还包括更加广泛的网络小说、网络剧、动漫、游戏、歌曲、周边衍生品等诸多形式。

  相对于传统影视剧作品而言,IP拥有更加广阔的适用范围,并且其商业价值具备更大的挖掘潜力。在互联网思维的运作下,凭借对IP相关产业的深度研发,其发展空间更加充满想象力。而这也是为何吸引众多资本与投资者纷纷涌入的核心所在。

  分析认为,在资本市场的推动下,如今的互联网IP正在强势崛起,尤其是在近两年的国内市场,相当一批打着IP旗号的网络作品风生水起,同时也带动了包括网络小说、手游周边等市场的繁荣气象。如《鬼吹灯》、《花千骨》、《琅琊榜》这样的优质网络IP,估值动辄千万起,各路资本的疯狂追捧,也造就了IP市场前所未有的盛世奇观。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网络文学受到包括粉丝群体和投资方的一致青睐,正逐渐向传统编剧发起新一轮挑战,可从本质上来看,无论是网络写手,还是传统编剧,他们所产出的内容都属于原创范畴,在文学价值上并无本质差别,因此二者在核心价值上并不存在对立矛盾。传统编剧所创作的作品,如果能够与互联网紧密融合,同样可以发展成优秀的IP作品。而网络文学在内容格调上提高水准,同样可以转向传统影视市场,向电视输出优质内容。

  在如今倡导“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培育优质大IP成了必然趋势。如果说IP是一部畅销的网络小说,或者是一部热播的网络剧,那么大IP则是以此为出发点,向相关产业辐射的完整产业链条。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当某一网络热门IP在粉丝群体中引发轰动效应,各种与之配套的产品和商业形式也会蜂拥而至。也许有人说这是在商言商的企业家们嗅觉敏锐,无往不利,但除此之外,我们也看到,一些地方政府也开始围绕网络IP打起旅游牌,各种线下活动同样办得有声有色。由此可见,网络大IP已然成为社会经济价值的重要引爆点,各个利益方既然都能够从中获取所需,也就意味着这种形式是有其成长的土壤的。

  虽然如今我们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但一直以来,原创内容稀缺的客观事实其实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原创IP的不断涌现,也成为了各方争相抢夺的“香饽饽”。

  而作为新媒体影视行业的领导者,芭乐传媒也早已将原创IP视为自身发展的原动力。在“内容为王”的时代,“得IP者得天下”这句话其实并不为过。当资本市场还在为一个超级IP而“大打出手”之际,芭乐已经通过持久不变的默默耕耘,成为了网络原创IP的“制造工厂”。通过打造“幻想文学”这一原创大IP制作平台,芭乐已经在IP市场占据一块得天独厚的“宝地”。原创IP的孵化固然重要,后期的培育、维护、运营也同样不可或缺。芭乐始终强调要坚持两条腿走路,既要自我产出优质IP,同时也要海纳百川,吸收来自业界的优秀IP。

  目前,芭乐已经成功孵化出包括《青春期》、《热舞者之热舞之灵》等多个原创网络大IP作品,同时也与博易创为等网络IP出品方达成紧密合作,共同打造了《恶魔少爷别吻我》等多部拥有强大粉丝群体的优质IP作品。

  不难发现,网络与传统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横亘在二者中间的壁垒正在被冲破,无论是网络IP,抑或是传统影视剧本,未来将逐渐融为一体,形成一种能够满足多方需求的新形态内容,作为从业者而言,能够做的是要时刻保持清醒,把握趋势发展的整体脉络,永远站在最前沿。谁也不敢确定,互联网的下一个风口是不是会在IP市场再次发生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