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负森林文化传播使命 助推生态文明发展建设——木兰森林文化的建设与探索

10.06.2015  20:07

      任何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文化的建设,文化建设是事业长久发展的软实力、是智力支撑、是精神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事业长久发展壮大的不歇动力,是成果积累和传承的客观需求。林业发展从古到今也遵循了这一客观规律,同样离不开文化建设,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突显的今天,如何在新形势下落实好党的十八大做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是我们木兰人应该思考和以什么样的方式做出回答的问题。下面就木兰森林文化建设谈几点自己的认识和同仁们共同交流,以不负使命。
      一、传统文化对森林文化的建设意义
      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其时就是森林文化形成的开始,森林是人类的发源地,森林哺育了人类。千百年来,人类在与森林的接触中产生了森林文化,森林文化诞生于人类在森林中进行的实践,反映人与森林关系的文化现象,最终成为人类的一种思想认识。如“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由庄子提出阐述,后又被西汉著名的儒学大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著有《天人感应论》,从哲学的角度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精神与物质的关系,人与社会、个体与群体、理性、私欲与公德之间的关系。“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核心,中国传统文化对自然环境所持有的价值观与心理行为的取向,其宗旨就是周密考察了自然环境、顺应自然环境(我们讲的适地适树)、有节制的利用和改造自然(我们现在做的抚育、目标树培养和流域经营)、创造良好的居住与生存环境(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和净化空气等)赢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人和(天时的二十四节气:我们的春、雨季造林都是最佳的天时,也有把握时机的意思;地利:小环境,树种的选择,南北适应程度;人和:就是人与自然的合、人与人之间的和、凝聚力、共识和团队精神等),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我们的先人,做任何事情都讲一个天时、地利、人和,这种思想至今对我们仍然有积极意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说的意思也是:人们依据于大地而生活劳作、繁衍生息;大地依据于上天而寒暑交替、化育万物;上天依据于大“道”而运行变化、排列时序;“大道”则依据自然之性,顺其自然而成其所以然,这就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思想,是我们每一位管理者都想达到的管理境界。学习传统文化是为了传承与发展,是为了指导我们今天的工作,从先人那里获取文化营养,丰富我们的经验,启迪我们的心智,这就是传统文化对我们现代林业建设与森林文化建设传播的意义所在。还有:青山长在,永续利用,特别是古典园林建设中处处体现着天人合一的智慧,还有百姓讲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等都具体体现了这一观点。
      二、木兰人迎来了林业发展的新时期
      人类的发展过程就是人对自然的不断认知过程,虽然我们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可是在近三十多年里我们的生存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空气、水、土地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都被污染了,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严重。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自然环境的破坏已到了非常危险的境地,我们现代人不同地区也受到了大自然不同程度的惩罚,人们已吃到了破坏环境带来的恶果。收入提高了,商品、食品丰富了,可是人们的幸福指数却下降了,人们没有了安全感,这些都是人们过度开采资源、追求功利、唯利是图造成了生态环境恶劣带来的,当然,还有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心理失衡等问题。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特点就是学会了反思,尝到破坏生态环境带来的恶果,就懂得了学习与修正。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地位,要求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同时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要求共产党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十八大报告中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和党章中赋予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责任,都是建党、建国以来的头一次,共产党人真正的肩负起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责任,具有时代意义。作为国有林场的木兰人,我们的春天来了,林业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08年美国发生金融危机时和我们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有一句流行语说“狼”这次真的来了,现在对我们林业人来说应是这次“娘”真的来了,有娘的孩子是个宝,国有林场现在成宝了,为什么成宝了哪?就是因为习近平总书记说了:“国有林场是宝贵的生态资源,在国家生态安全全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从中可以看出林场的生态资源也就是森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它的生态功能不可替代性,森林资源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认识越来越被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广大人民群众认可。所以说,当前我国已进入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时代,国有林场已成为我国生态建设的骨干力量,我们木兰林业人也迎来了林业科学健康发展的春天。
      三、构建新时期木兰森林文化的思考
      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总是同一定的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相联系。森林文化也不例外,从原始社会人类就开始了对森林文化的认识,森林文化早于农耕文化,是人类文化的开始。到了近代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后及现代的电子信息时代开始,森林文化也得到了极大的快速发展,但在中国慢了。森林文化:反映的是人与森林关系的文化现象,它有两层含义。一个是技术领域的森林文化主要指:造林技术、培育技术、采伐技术、合理利用森林、森林的规划设计、保护森林、森林防火、经营森林、森林的利用习惯、相关森林的法律法规、规则、制度、流程,也包括了生态功能、旅游观光、林下经济、风土习俗形成的森林观;另一个是指艺术领域森林文化,反映人们对森林的情感、感性的具体作品,如诗歌、绘画、摄影、雕刻、建筑、音乐、文学等艺术作品的总称。
      木兰林管局从建局到现在,经过了三代人的共同努力,木兰林业和森林文化得到了持续发展。从育苗开始(全光育苗、良种壮苗)到造林的适地适树(营养杯大苗造林)、管护手段(挖护沟、架围栏)、中幼林抚育、定株及现在的目标树培育和流域经营理念。无不体现着我们木兰人的勤劳与智慧和木兰森林文化的不断扩展。面对林业建设新的发展历史时期,国家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国有林场改革,木兰人如何构建新的森林文化观已成为国有林场持续发展壮大、林业职工增收、森林功能多元化而必须思考的核心价值取向。我想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转变观念和提升文化内涵,促进木兰林管局的事业持续发展。
      1.林业和谐发展观
      和谐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主题,是传统文化的回归。和谐发展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森林的作用决定了森林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根本、社会和谐的基石。森林的公益性和生态作用决定了国有林场的社会地位,林场的地位有了就有了林场职工的生活保障。我们就是要高举生态文明建设这面大旗,科学经营我们这一百多万亩森林,持续用力,打造林业科技和文化品牌,苦练内功,提高经营管理能力,打造多功能的森林,使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显,把林业和谐发展观体现在我们的具体工作中,我们才会有今后的持续发展。和谐发展也包括,物种的和谐(生物、动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生物链。自然界每一种生物、动物的存在都有它的道理,它们有来有去、有生有灭,生与死都是利己利它的,环环相扣组成生物链。这些说的都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谐还有两层含义,就是人与他人的和谐,也就是人我和谐,这在组织发展和事业壮大持久中也很关键。和的思想在我们传统文化中也占有相当重的份量(和为贵、和气生财、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和的思想对我们的今天仍有重要意义。再一个就是个人内心的和谐、情感和理性的和谐,这个概念对领导者或管理者来说我认为也相当重要。做好这两点的原则就是习总书记讲的:“按本色做人,按角色做事”即可。
      2.森林资源的价值观
      林业人经营的对象就是森林资源,对森林资源的价值取向决定着我们走怎样的道路。这一点我们老木兰人都应该很清楚,我们从大面积造林到大面积采伐,第一代木兰林业人创造的财富养育了第二代、第三代木兰林业人,这是事实,当然,这和国家对林业的政策有关,过去单一的木材价值观,让我们失去了很多宝贵的森林资源,森林资源的价值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现在随着国家对林业政策的调整,我们到了重新树立林业价值观的时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森林资源就是生态资源,生态优势可以转变成经济优势、发展优势,蓝天白云下的健康森林就是我们生存的最大本钱。一棵树到底值多少钱?我们的林业科学家对一棵树算过两笔不同的帐:一棵正常生长50年的树,按市场上的木材价值计算,那么最多值2000元,但是如果按照它的生态效益来计算,其价值就远不止这些了。据粗略测算,一棵生长50年的树,每年可以生产出价值180万元的氧气和价值18万元的蛋白质,同时可以减轻大气污染(360万元),涵养水源(180万元),还可以为鸟类和其它动物提供栖息环境(180万元)等等。这些价值我们林业人还真没算过,但它是真实的存在。
      3.森林生态文化建设观
      文化的概念:广义的文化概念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的作用有四:⑴整合,文化的整合功能是指它对于协调群体成员的行为所发挥的作用。文化是他们之间沟通的中介,如果他们能够共享文化,那么他们就能够有效地沟通、消除隔阂、促成合作;⑵导向,文化的导向作用是指文化可以为人们的行动提供方向和可供选择的方式。通过共享文化,行动者可以知道自己的何种行为在对方看来是适宜的,可以引起积极回应的,并倾向于选择有效的行动,这就是文化对行为的导向作用;⑶维持秩序,文化是人们以往共同生活经验的积累,是人们通过比较和选择认为是合理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某种文化的形成和确立,就意味着某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被认可和被遵从,这也意味着某种秩序的形成。而且只要这种文化在起作用,那么由这种文化所确立的社会秩序就会被维持下去,这就是文化维持社会秩序的功能;⑷传续,从世代的角度看,如果文化能向新的世代流传,即下一代也认同,共享上一代的文化,那么,文化就有了传续功能。从文化的作用来看,文化对国家统治、社会管理、个体行为都具有重要意义。人的大脑信息获取量是有限的,他获取某方面的知识信息多,就起到了引导行为的作用。建国以来,我们对林业的认识只停留在获取利用上的片面价值,而忽视了它的生态价值,就是森林生态文化没有得到国家和人们的普遍认可,没有形成统一认识上的森林生态文化观。造成了我国今天的森林、湿地面积减少、生态环境恶劣的局面。新时期,我们应该建设怎样的森林生态文化观呢?我们党的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以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这一论述告诉了我们自然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关系,明确了治理自然生态系统应坚持的基本原则。森林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顶层,我们国有林场资源涵盖山水林田湖及矿藏、野生动植物等资源,是生态系统安全的保障,在森林生态文化建设中必须贯彻山水林田湖统一治理的系统思想,遵循自然规律,在保护好、经营好森林生态系统的同时,对我们辖区内的各类生态系统实行统一保护、统一治理,不断提升我们木兰林管局的整体生态功能。在做好我们自身工作的同时,我们还应做到: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把森林经营成果展示给世人的同时,还要把森林的生态作用和森林文化知识传播出去,提升国人对森林生态作用和森林文化的认识并接受之。二是在我们场乡村共建中,要加大森林文化、森林生态作用知识的教育,树立保护森林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和子孙后代的功德思想,让群众认可并得到支持。三是在我们的林场和旅游景点,设置展室、宣传牌,对进入林区的游人进行森林生态功能宣传,从感观上对森林知识有切身体会,在享受森林风光的同时得到教育。
总之,森林生态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不断探索,才能开拓视野、提升境界。(木兰林管局  梁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