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梨园 再结富民果 ——博野县沙窝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促产业富民

20.07.2017  09:34

  □记者  王渊  通讯员  李东辉

  7月9日,安国市的刘双喜一家四口高高兴兴地来到博野县博野镇沙窝村的“千年古梨园”,登上20米高的观景台,眺望梨园美景,玩得不亦乐乎。刘双喜说:“这里的景色非常美,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美景,我们经常过来游玩,光今年就已经来好几次了。

  整齐划一的街道、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功能齐全的村民服务中心、承载千年文化的古梨园,这些都是沙窝村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2014年,沙窝村被评为全省美丽乡村,目前正在申报国家A级旅游景区。

  调优配齐党组织

  后进村变成美乡村

  “往前推4年,沙窝村可不是这样的,那时村里脏乱差,一到下雨天积水几天都排不出去,根本没法行走。从村里出去的人都不愿跟别人说自己是沙窝村的。”该村党支部书记葛海涛说。

  沙窝村坐落在博野县城西5公里处,原名金阜堡,建于唐朝,因周围尽是沙岗,人们习惯称之为沙窝。2014年,博野县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在博野镇包村干部的协助下,调整了村领导班子,抓后进支部转化,抓美丽乡村建设。

  沙窝村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凝聚人心、促进发展的抓手,提早谋划方案,稳妥推进落实,做到了每月都有项目开工,每月都有工程竣工。他们先后完成了6条主干道的硬化,建成了村民活动广场,修建了排水道,完成了村民及学校的安全饮水工程,村内主要街道两侧新植景观树木,安装了路灯,两侧墙体进行了喷涂美化,绘制了仁孝文化、天文科普文化墙,修建了标准垃圾填埋场,设立了标准垃圾箱。

  “当时搞‘净村’行动,村里共清出垃圾3万余方,最大的一个垃圾坑里就清出了1万方,几十年的垃圾得到了清理。那些日子村干部天天都跟泥土人似的。”葛海涛说,“在美丽乡村评比中,全保定市130多个村子参评我们得了第9名,成为省级美丽乡村,省里还奖励了100万元。现在村里按照100户1名保洁员的标准,组建了10人的保洁队伍,村里的环境天天保持干净卫生。

  梨花飘香惹人醉

  产业富民奔小康

  在改善村容村貌的同时,村干部把目光盯在了老祖宗留下的古梨树上。决定依托该村果树多树龄长的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集观光采摘、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乡村生态游,让沙窝村更好发展。

  沙窝村有古梨园1500亩,相传在建村伊始引种的大唐名相魏征亲手培育的优质鸭梨,明清时期栽培日盛,曾作为贡品进贡朝廷,至今仍保留2500多株古梨树,经省林业厅专家测定,树龄最长的近400年。

  依托千年古梨园,他们建成了具有沙窝特色的村庄标识和千年古梨园标识,建设观光台一座,梨园内铺了景观路、步游路、环园路,并新建了一座游客接待中心。

  村民程盼安在古梨园承包着200亩梨树,看到记者一行,热情地拿出他种的梨让我们品尝。梨果个个果形周正,咬一口香酥脆甜汁多。程盼安介绍,沙窝村土质非常适合梨树生长,近年来,通过嫁接新品种,形成了鸭梨、黄冠、黄金、贵妃、红香酥等早中晚熟10多个梨品种。古梨树形态各异,有的上面还挂着小牌子,这些都是游客认领的百年梨树。“自举办采摘节以来,每年游客采摘让我多收入了3万余元,比单纯销售好多了。”程盼安说。

  为吸引更多的游客,自2015年起在县政府的协助下,村党支部每年都在梨园内举办春季梨花节及秋季采摘节,其间还精心设置了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如:摄影风采“秋韵果香”、爱情宣言“永不分离(梨)”、书画创作“翰墨秋韵”、梨农PK“梨园魁首”、戏曲票友“梨园采风”、单车比赛“梨园骑迹”、文学诗会“梨园抒怀”、休息娱乐“梨园漫步”等主题文化活动,让游客在游园过程中更能体会到浓厚的文化气息。每年都吸引30多万人到此游玩。

  为让大家看得见美丽,记得住乡愁,沙窝村还专门建立了村史馆。在村史馆里,一排排传统农具整齐排列,好像是一幅农业发展的画卷。墙面上“忆往昔、话当年、看今朝、想未来”的图片,向人们展示了沙窝村人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村子富起来之后,沙窝村党组织开始狠抓制度建设,着力打造基层服务型党组织。从增强服务意识、突出服务重点、改进服务方式下手,村党组织始终把村民的利益诉求放在首位,大力探索党员先锋指数管理办法,设岗定责、网格化管理;建立“便民服务站”,实行一站式服务,建立“双卡”制,发放便民联系卡、便民服务卡3400余份,仅在今年上半年就累计为群众代办事项200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