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桎梏 层层推进 让政策跟踪审计落地生根
政策跟踪审计作为“新常态”下国家治理的重要战略手段,对政策落实、经济运行、深化改革、改善民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就基层实践而言,政策跟踪审 计出现方针政策不理解、审计重点不突出、审计监督不到位等多重桎梏,严重影响政策跟踪审计的真实性、完整性、效益性。因此,政策跟踪审计要成为维护国家权 益、人民利益的重要手段,就必须扎根基层,在基层中开花结果。
一、政策跟踪审计的重要意义
2015 年6月,审计署按照国务院部署,对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36个中央部门(中央企业)进行了政策跟踪审计,重点关注了水利、交通、棚户区改造等重大 基础设施审批建设情况,财政资金盘活和使用情况,“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推进落实情况,以及政策落实中相关法规、制度障碍等方面情况,共抽查了362个单 位和258个建设项目,涉及投资额7149.06亿元。审计发现69个项目实施进度明显滞后,涉及项目投资1540.94亿元;发现8个部门、单位存在申 报或使用财政性资金不规范、盘活财政存量资金不到位的问题,涉及金额413.11亿元。通过审计,进一步揭示出政策制定与落实过程中存在的审批事项多、审 批周期长、审批程序不合理、虚报套取财政资金、社会资本投入不到位等问题,为落实推进国家重大投资项目建设、财政资金统筹使用、重点政策贯彻落实、简政放 权、促进防范经济领域风险隐患等事项做出了重大贡献。(来源: http://www.audit.gov.cn/n5/n25/c74463/content.html )
二、影响政策跟踪审计的多重桎梏
政策跟踪审计作为新常态下审计工作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面临着重大的机遇与挑战,在上级审计机关取得重大审计成果的同时,由于受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基层审计机关在思想、组织、资源、素质等方面面临着多重难题与桎梏。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1、 对政策跟踪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政策审计关注的通常是国家层面的政策措施,影响范围广、涉及层次深,同时许多政策注重原则性,只要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 下,下级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因此,在落实政策跟踪审计的过程中会出现滞后性,导致基层人员对政策跟踪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惰性心理的驱使极 易使其将自身从重要责任主体的角色中抽离出来,进而影响开展政策跟踪审计的决心、责任心及意志力。
2、 缺乏具体的政策审计意识。政策审计涵盖范围广、金额大、项目多,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有全局化、全面化、系统化的审计意识,善于运用战略性思维思考问题。而 目前许多基层审计机关还停留于账务化的审计模式,没有实现从账务处理到资金追踪到政策跟踪的转变,导致审计意识欠缺,工作无从下手,被动应付。
3、 基层政府及被审计单位重视不够,缺乏配合。由于对政策跟踪审计的宣传力度不够,审计事项没有有效地上情下达,许多基层政府部门及单位对政策跟踪审计只停留 于一知半解,缺乏对其重要性、必要性及重要意义的深刻认识与把握。因缺乏外部主体责任的强大意识,许多政府及单位配合工作不到位,导致审计人员在具体的审 计工作中束手束脚,严重影响了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组织模式单一
目 前的政策审计组织模式实行的是直线式,即由审计署制定方案后下发到省、市、县,各地方审计机关按审计要求自主开展审计,后将审计结果汇总上报。在此模式 下,地方审计机关具有较强的自主权,审计工作具有较强的灵活性。然而,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导致对审计工作的监督弱化,政策跟踪审计的执行力会大打 折扣,出现徇私舞弊、弄虚作假、流于形式等现象。
(三)资源匮乏,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政 策跟踪审计内容多、涵盖范围广,只审计大项就包括23项,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保证审计工作的持续健康开展。然而,基层审计机关人员编制少、经费少、 人员参差不齐,尤其县级部门一般只有20多个人,其中45岁以上人员占总人数的1/3,且许多审计人员多为老同志,虽说经验丰富,但审计方法及审计手段多 为“查账”等老式手段,无法适应当前政策跟踪审计的需要;年轻同志虽说文化水平高,但缺乏经验,短时间内无法将所学知识与审计实践有效结合。因此,人财物 等资源问题成为制约政策跟踪审计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缺乏必要的审计知识及审计手段
政 策跟踪审计包括23个大项,70多个小项,涵盖了国家内政方方面面的诸多政策。目前的基层审计人员大多只了解《审计法》、《会计法》、《财政违法行为处分 条例》等与审计相关的政策法规,对投资、土地、环保、简政放权等其他领域的政策知识却知之甚少,严重阻碍了审计人员对审计目标及审计重点的把握与判断。由 于对建筑学、心理学、计算机学等辅助学科的普及程度不高,基层审计人员仍然以原始的账务处理审计开展审计,缺乏系统的、科学的、现代化的审计手段作为助 力。
三、破除政策跟踪审计多重桎梏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教育培训
1、 开设政策跟踪审计专属讲坛。由审计署等上级审计机关专家开展集中授课,讲解政策跟踪审计的概念、重要性及重大意义,确保每一位审计人员都能从思想上重视政 策跟踪审计,将自身视为重要责任主体,积极投身到审计工作中去。同时,将实施方案、审计目标与重点、具体政策及审计案例等与政策审计相关的事项作为学习重 点,从直观角度进一步提高对政策跟踪审计的认识与把握,在今后的审计工作中能做到有章可依、有规可循、有据可查。
2、 开设专家讲坛。基层审计机关应善于邀请上级机关审计专家或兄弟单位的政策专家、专业人才开展讲座,讲解先进的审计理念、审计方法及专业知识,如:大数据环 境下信息化手段的使用、GPS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刑侦技巧等,通过学习研究被审计单位的政策法规及专业技巧,师夷长技以制夷,争取让每一位审计人员都能 成为审计工作的多面手及行家里手。
3、开设经典讲坛。利用周一、周五等集中学习日时间,在政治理论学习之余,对政策跟踪审计中遇到的问题及学到的经验开展交流讨论,在巩固提高审计成果的同时,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取长补短,于交流互动过程中提高政策跟踪审计的素质及能力。
(二)优化组织结构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专门政策跟踪审计机构,该机构负责审核、监督、实施审计等与政策跟踪审计有关的所有具体事项,同时,在机构中配备专门人员并实现人财物的统一管理,强化对政策跟踪审计的组织领导力度,最大限度地弱化与其他工作之间产生的任务冲突。
2、 优化审计组织模式。政策跟踪审计不能局限于直线式这一种审计模式,应善于探讨采用多种模式,取长补短,最大限度地提高审计效率。一是由审计署或上级审计机 关从下级审计机关抽调业务骨干集中统一组织,开展跨地域交叉审计,如:债务审计、2014年度全国土地审计。二是将当地政府纳入责任主体,形成政府主导、 审计机关实施、被审计单位配合的审计合力。三是实现政策审计与其他审计项目的有效结合,在开展其他审计项目的同时,将政策跟踪审计作为其中的审计事项,提 高审计的针对性。
3、加强组织监管。政策跟踪审计需要大量的延伸审计来获取审计证据,因此受工作量及地域等因素的影响会产生审计风险及隐患。上级审计机关或领导层应加强对审计过程及审计成果的监督检查,杜绝徇私舞弊、弄虚作假、流于形式等现象的出现。
(三)合理配置审计资源
1、积极探索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合理整合配置审计资源,优化队伍结构,提高基层审计执行力。
2、善于吸收人才。通过公务员、事业编招考等方式吸收具有高等文化教育的大学生,在招聘过程中应扩大招考的专业领域范围,切忌局限于会计、审计等专业,忽视对工程造假、计算机等专业人才的吸收。同时,善于引进审计外援,聘请内部审计师、政策专家等专业人员协助开展审计。
3、统筹优化审计任务。将政策跟踪审计作为审计重点,加大对人财物的投入力度,适当减少本单位年度审计项目计划,为重点审计项目开辟审计资源空间。
(四)增强审计意识
1、提高政策敏锐性。善于捕捉审计过程中的风险点及政策漏洞,将学到的政策知识与专业技能与审计实践紧密结合,把握审计重点,提高审计事项的针对性。
2、 完善审计方法。一方面注重把握宏观与微观之间的辩证关系。一是从宏观着手,准确、清晰地把握国家、省、市、县的相关政策,在对政策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 按照重要性原则查找问题,分析政策漏洞。二是从微观入手对查出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最终落实国家制度、体制、机制的相关政策,进而发现政策中存在的漏洞与 缺陷。另一方面善于把握政策跟踪审计的时效性(政府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等问题)、持续性(事前、事中、事后三阶段持续进行动态审计)、促进 性(在揭露问题的基础上查明问题产性的原因)、政策性(审计人员对政策要较深的理解能力,对工作要有深厚的关切情怀)。
3、 严格审计程序。从审计实施方案的制定到落实整改回执,要严格按照《审计法》等相关制度规定的审计程序开展审计、整理档案,避免因审计程序漏洞而造成的审计 隐患。同时,要善于利用先进设备。发挥相机、录音笔、GPS等技术装备的作用,做好对项目及重要环节的现场取证,提高审计证据的全面性、科学性、准确性。
4、增强保密意识。严格落实保密纪律,签订保密承诺书,加强监督检查,着重关注用工作电脑上网,与被审计单位接触敏感话题、乱用优盘等小事小节,谨慎布防,及时堵塞程序漏洞,严防泄密。
(五)加大宣传力度
学 习审计署《2015年第26号公告》的先进做法,将审计成果或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审计亮点、经验做法等素材,积极汇编成稿,发送到中国审计报、中国审计杂 志、审计署网站等相关媒体,促进提高对审计成果的宣传。以此,让更多的政府、单位了解掌握政策跟踪审计的相关知识,让更过的人增加对政策跟踪审计的认识, 让政策跟踪审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国家治理及国家决策添砖加瓦、贡献力量!(张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