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校史”融入“国史”讲述 开启思政课新方式

26.04.2019  10:41

    “几排连体课桌椅前面坐着20多个梳着大辫子的学生,老师正用英文讲授着机械制图课程,黑板上漂亮的板书全部用英文写成。”这是116年前发生在北洋工艺学堂上的一个场景。这张照片今天被放在了校史馆的显著位置。我校的前身,正是开始于1903年的北洋工艺学堂。北洋工艺学堂因洋务运动而诞生,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写下了自己独特的篇章。 正是基于这一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苑帅民老师把思政必修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洋务运动兴衰”一节的讲堂搬到了校史馆。面对着这张珍贵的照片,同学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100多年前的课堂。我校建筑181班的陈宇琴同学说,这节课让我触动很大,让我感受到学校的历史与中国的发展息息相关,民族的血性在河工人的身上显现得淋漓尽致。让我对学校的感情更深了!


苑帅民老师把思政必修课的讲堂搬到了校史馆。张珺宇 陈诺摄

 

  怎样引导学生把小我融入大我, 把学习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宏大目标结合起来,是思政课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我校的思政课上,爱国主义教育是从引导学生爱家乡、爱学校、爱身边的人开始的。这正如教育的本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思政课上的爱国主义教育,在这里有了很多全新的“打开方式”:把平津战役纪念馆”搬“进讲堂,在校史馆里追寻强国之梦,手机“投票选出两会热词”,用温情微信呼吁珍惜保洁工人的劳动......

 

  把“校史”融入“国史”讲述

    在校史馆讲授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上, 苑帅民老师简要地回顾了洋务运动在中国的兴起,他介绍了梁启超的《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梁启超认为,中国现代化历程分为三个层面: 分别是器物、制度、文化的现代化,而洋务运动是器物层面的现代化。洋务运动兴办了一系列的“制器之器”(重工业企业),安庆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天津机器局都是这一时期的产物。正是因为在洋务运动中的重要地位,天津出现了中国第一份电报,第一个邮局,第一家火车站以及第一条电话线。有了“制器之器”,还要有”制器之学“和“制器之人”。为了实现“实业救国”的梦想,培养“制器之人”的“制器之学”——北洋工艺学堂在天津诞生了。

  党委宣传部的曹旭冉老师也“客串”了一把思政课教学。她详细介绍了学校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书写的壮丽诗篇:学校不仅开办了全国最早的校办工厂,而且开创了“工学并举”办学之先河。


党委宣传部的曹旭冉老师“客串”了一把思政课教学。 陈诺 张珺宇摄

 

      上世纪30年代,学校的师生积极投身于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涌现出一大批舍身救国的英雄人物:有与周恩来总理、邓颖超共同成立青年革命组织“觉悟社”、“五四”学生运动先锋谌志笃;有我国现代工人运动先驱、三湘人杰黄爱;有抗日英烈洪麟阁、赵观民;更有带领学生从军抗日的杨十三教授,毛主席为其亲书挽联:“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对我辈特增担荷;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于先生犹见典型。

      苑帅民老师认为,习总书记近期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思政课要体现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主旨思想是让学生爱国、爱党、爱人民、爱社会主义,这是教学的统一性。如何让学生爱校,这体现了教学的多样性。我们教研室立足于中国近代最早的高等工业学府——北洋工艺学堂(河北工大前身)的历史资源,结合教材“第二章、第二节 洋务运动兴衰”中,关于“制器之学”和“制器之人”的教学内容,利用丰富的校史资源,能够鲜活再现100多年前的历史,让学生有更加直观的感受。

 

一条温情微信: 爱同胞从爱身边的人开始

在18级社会保险专业的“思想品德修养”课上,任课教师张彬用一条在学校被广为转发的微信开始了当天的课程。       

  一天早上,一名女生在教室看到,一位保洁阿姨一边打扫一边哭,就问她怎么了。阿姨说,昨天晚上把教室打扫得很干净,可是早上领导来检查却发现有很多垃圾,阿姨被领导批评还扣了工资,因此觉得很委屈。这位女生觉得保洁阿姨非常不容易,就在自己的朋友圈发送微信,号召大家体谅保洁阿姨的难处,不要在教室里乱扔垃圾。就是这样一条温情的微信,被许多学生和老师看到后纷纷转发。张斌老师把它引用到自己的思政课堂上,很多学生深受触动,下课后都自觉地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

  张彬老师认为,思政课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不仅要注意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更要注意引导学生采取积极的行动。爱国主义不应仅仅体现在口头上,更应该落实到行动上。 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是爱骨肉同胞、爱民族文化,而爱骨肉同胞就是要从爱身边的人开始。

 

爱国爱乡,从爱自己的胡同做起

      “你的家乡在哪里?家乡的变化体现在何处?”这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留给学生的实践作业。“学生要说的家乡不是省,不是市,而是要具体到哪个镇、哪个村,甚至是哪条胡同,”苑帅民老师说,我们想让学生从了解自己生长的地方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变化中感受生活的变迁,体验到幸福的来之不易,“我们给学生建议,可以邀请邻居老爷爷、老奶奶来讲讲他们眼中的家乡。

      “我的家就在大沽炮台的对面,”一个学生在作业开头写到,“如果不是因为这次实践作业,我从没想过要去认真了解这段历史,就在我长大的地方,亲历了中华民族备受欺凌的屈辱,也镌刻下中国军民奋起御侮的壮歌”。

  这样得来的实践作业,字字飘着泥土香,句句饱含爱乡情,沉甸甸的,想不“接地气儿”都难。正如歌中所唱“我深深地爱着你,这片多情的土地!”只有了解生你养你的这片大地,才能把这深情化作勤奋求学的行动报效祖国、反哺社会。

 

    把平津战役纪念馆“”进讲堂


平津战役纪念馆的讲解员被孙琳琼老师请到了课堂。刘纯摄

       

      在孙琳琼老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要”课上,平津战役纪念馆的讲解员李琳被请到了课堂,”平津战役纪念馆为什么建在天津,而不是北京?“李琳抛出的一个问题,一下子把同学们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不能靠空洞的说教,而是要靠实实在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大厦,靠的正是一砖一瓦的堆砌。换句话说,今天我们美好的现实生活,靠的是理论的指引、思想的创造和伟大的奋斗。什么是料?说到底,就是历史和实践。思政课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把理论联系实际、实践转化理论的伟大创造,生动化具体化形象化地展现出来。充分利用好身边的红色资源,无论是河北省的西柏坡红色圣地、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还是天津市的觉悟社纪念馆、平津战役纪念馆,都是思政课的最好场景、最大宝藏。

       

云平台“投票选热词”家事国事事事关心     

  在思政必修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要”的讲堂上,孙琳琼老师用“投票选热词”的方式鼓励学生关心国家大事,这也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部分。

      比如,针对每年召开的全国两会,孙琳琼老师会让学生们在自己的手机上写出自己印象最深的热词,通过网络上传到服务器云端,学生们提交的答案就能展示在课堂投影幕布上。“以人民为中心”“改革”“发展”“脱贫攻坚”“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减税降费”“就业优先”……两会上的热词,构成了独特的记忆,透过这些热词,可以让学生们切实感受当代中国的脉动。  这种上课的方式,调动起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孙琳琼老师说,“在以往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以致于忘记了该如何思考,而这种方式很容易让他们对思政课产生兴趣。”“投票选热词”突破了“你教我学”模式,引导学生用主人翁的态度思考,对教师是激励也是锻炼,实现了思政课教学方式的创新,有利于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文/闫涵 图/张珺宇 陈诺 刘纯 审核/陈鸿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