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召开“双一流”建设专项汇报工作会议

07.09.2017  15:07

9月5日,我校“双一流”建设专项汇报工作会议在行政楼201会议室召开。纳入学校2016年“双一流”建设的项目所在单位负责人参加会议并汇报项目建设情况,校长蒋春澜,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戴建兵,副校长邓明立、郑振锋等校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学校办公室、发展规划处、人事处、教务处、科技处、社科处、财务处、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国际合作处、图书馆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2017年“双一流”建设新增项目负责人列席会议。会议由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邢建昌主持。

邢建昌首先汇报了我校“双一流”建设工作开展以来的总体情况。他从我校“双一流”建设学科获批、“双一流”建设规划方案的制定、研讨会的召开、“双一流”建设资金的审批、支出计划及经费预算的制定、建设领导小组的成立等方面汇报了我校“双一流”建设一年多来的工作进展,并提出了工作中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随后,纳入河北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项目、“学校一流学科”建设项目以及一流大学统筹特色项目总计15个建设项目分别进行汇报。汇报对标任务书进行,包括项目整体情况、建设进展及成效、主要措施、资金到位及执行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工作建议等方面,汇报人重点从人才引进、高水平论文发表、项目申报、经费使用等方面汇报了项目建设所取得的成效与不足。

蒋春澜在听取汇报过程中进行了点评。他指出,学校“双一流”建设工作要站位高远,“国际一流”与“国内一流”具有各自不同的话语体系,建设“国际一流学科”要具有国际眼光,要引入国际规则与国际指标来衡量。当前,我校“国际一流学科”建设的重量级人才引进的力度仍待加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论文仍然不足。蒋春澜强调,在“双一流”建设工作中,大学应该有定力,在重视某些评价标准的同时,更要体现文化自信与自我评价自信。

戴建兵指出,一年多以来学校“双一流”建设取得了诸多成效,但以硬性指标衡量还存在较大压力,与我校“十三五”规划目标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在“双一流”建设实践中,我们必须具备胸怀、眼光与干劲。要在七个方面下足功夫:一是人才引进与培养。人才是“双一流”建设的牛鼻子,要大力引进领军人才,积极聘用年轻人才,努力盘活现有人才;二是课题申报。目前,重大课题数量仍不能满足建设指标要求,需要花大力气争取重大课题;三是高水平论文发表。目前,我校高水平论文的发表量与影响力仍待加强;四是整体性的教育教学改革。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是立德树人,要通过教育教学改革为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五是跟紧科技发展的步伐。学院教研室要扎实开展教研活动,教师要转变思想,努力跟随科技与互联网发展,积极开发现代课程体系;六是基层党组织建设。党员要牢记入党誓词,努力践行党员义务,不忘初心,积极做好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七是院风建设。要加强教风、学风建设,要敢于管理、严于管理,加强管理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戴建兵最后强调,学校的“双一流”建设一定要明确“培养人什么”“为什么培养人”的目标,要以高度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来开展工作。只要大家本着“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同心协力,努力工作,“双一流”建设一定能达到预定的目标。

邓明立充分肯定了我校一年来“双一流”建设所取得的成绩。他从“地方院校双一流建设的机会何在”和“大学为什么总差钱”两个方面对大学双一流建设发表了意见。他指出,“双一流”建设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将主导高等教育的发展,地方院校可以从“合理定位、扎根地方、特色发展、突出应用、开放办学”等五个方面做好工作,抓住历史机遇。要在区域一流的大学定位基础上,以一流学科建设带动一流大学建设,要在与河北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机结合中,体现“人无我有”的不可替代优势,在学科交叉融合与差异化发展过程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注重实践能力与服务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邓明立强调,对“双一流”建设经费的使用要着眼于未来,要积极争取各类科研课题立项,鼓励应用研究。大学要有开放办学的胸怀与气度,增强危机感,凝聚内驱力,建设成学生满意、教师受益、同行认可、社会尊重、政府放心的“双一流”高水平大学。

郑振锋强调了学科建设的规律性与特殊性。他指出,管理者需进一步探索学科建设的规律是什么,学科建设要在与自己比较、与外校同类学科比较的过程中,制定较高且具有可实施性的阶段性目标。此外,学科建设须体现特色,在一定区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积极凝练特色方向,凸显比较优势。郑振锋强调,师资队伍培养一定要将人才引进与内部培养相结合,激发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积极性,管理者要具有历史责任感,做好管理服务等工作。

各项目汇报结束后,与会人员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了认真研讨。各职能处室负责人分别发言。大家围绕“双一流”建设目标制定与“十三五”规划目标对接、“双一流”建设一层次高校应具有的水平、人才引进与教师进修、论文发表与项目申报、人才培养与服务、资产购置与规划预算、政策引导与驱动、图书资料资源建设、学科建设的体量与质量等问题展开发言。

(供稿:研究生院;编辑:网络新闻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