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玉露润“三农”——财政支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20年发展掠影

11.09.2017  15:25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东控平原,西携长川,三水环绕,襟渭带湋;这是一座古老的小城,农神后稷在这里教民稼穑,树艺五谷;这是一座农科新城,华夏农耕文明从这里起步,东方“绿色硅谷”从这里腾飞。     这里是杨凌,它孕育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最前沿的“种子”,播撒着共同富裕的丰收希望。     杨凌素以“农科城”著称于世。国家赋予杨凌示范区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推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带动这一地区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增收,为我国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做出贡献。     20年风雨历程,20年成就非凡。杨凌紧紧围绕履行国家使命和自身发展两项使命,坚持把壮大经济综合实力作为履行国家使命的基础,已从昔日的“农科乡”嬗变为一个更具实力、充满活力、富有魅力的“农科新城”。     创新能力稳提升 财政投入添动力     从诞生之日起,“创新”便是杨凌示范区的基因和灵魂。20年来,杨凌始终把科技创新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如:设立规模达2600万元的创业孵化与科技三项经费专项资金,用于区内重大科技项目奖励和企业孵化;设立规模1500万元的企业发展基金,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对新技术、新专利给予专门奖励。     “西农20”是国家前不久认定的高产小麦新品种。     这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著名育种专家王辉和陕西杨凌伟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合作的“结晶”。该公司董事长徐永林告诉记者,“西农20”平均亩产能达到1000斤,如果水肥条件较好,能达到1300斤。和普通小麦相比,平均产量增产15%,蛋白含量高3%,品质能赶上加拿大小麦,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近年来,我们共获得各级财政支持2000余万元,这对公司发展壮大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公司已由成立时的路边小店成长为国内种子领头企业。”徐永林说。     不仅如此,世界上小麦累计推广面积最大的“碧蚂一号”、长期主导我国小麦品种换代的“小偃6号”等重大农业科技成果均出自杨凌。我国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的六次更新换代中,有四次都是由杨凌品种主导的。     2000年,示范区财政就拿出5000万元建设高标准的创业孵化基地,近年来又先后投入近亿元,建设众创空间、创业工场、文创空间等创新创业基地。与此同时,示范区还大力引导和推动大学生、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从2011年起,财政每年设立农业和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资金1500万元,主导建立天使基金,用于小微企业创新发展。同时,出台了38项优惠政策,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共有615家技术创业团队入驻杨凌,示范区获批国家第二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     近年来,示范区科技创新活力持续迸发,每年培育动植物新品种30多个,“杨凌农科”品牌价值达661.9亿元,居全国区域品牌第二。示范区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成果393项,万人发明专利数位居全省第一。     示范推广履使命 财政支撑筑强基     杨凌被赋予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探路的“国家使命”。示范区成立20年来,在财政部和陕西省财政厅每年支持示范推广专项的基础上,示范区本级设立2400万元示范推广专项资金来支持科技成果与产业融合、促进科技示范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效。当地探索多元化农业推广模式,形成了大学、产业链、科技特派员、科技培训、展会、媒体等“六种模式”,把越来越多的先进农业技术送到田间地头。     杨凌远程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就是科技培训方式之一。     “你看,这是宁夏吴忠孙家滩基地大棚里生长的茄子,通过手机和电脑能实时看到茄子的长势。”杨凌示范区科技信息中心总工程师指着电脑告诉记者。该平台能实现杨凌在省内外所建立的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实时、实景展现,实现杨凌专家与各基地一线农技人员之间的语音、视频远程互动交流,还可以实现杨凌及各基地之间科技资源的互联互通。     该平台于2012年建成,财政每年都要投入400余万元的维护费。目前,已覆盖9个省份19个地区,建成122个视频点,其中杨凌示范区内70个、区外52个。平台的建设及应用服务,能够发挥杨凌农科教资源优势,促进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更好地服务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乃至全国现代农业发展。     示范区在建立六种示范推广模式的同时,建立了国家旱区植物品种权交易、农业技术转移、农业大数据等“六个中心”,财政每年支持每个中心100万元用于运行,形成了多层次的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体系。     在加大投入的同时,示范区财政还制定了一系列资金管理办法,确定资金支持的范围和重点,同时强化使用绩效。财政管理逐步细化到每一个科研项目,从项目的申报、审批、立项论证到验收等,进行全过程的管理与监督。     在累计过亿元的推广资金的支持下,示范区已在18个省份建成示范推广基地301个,1000多名专家在农业生产一线传经送宝,2016年推广面积6589万亩,推广效益超过170亿元。     此外,示范区还积极在贫困地区布局建设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科技扶贫近两年投入达到3000余万元,在去年实现省内56个国定贫困县示范基地全覆盖基础上,今年内将实现秦巴山区75个贫困县示范基地全覆盖。     涉农产业树样板 财政扶助绿成金     走进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只见无土栽培的各色花卉争奇斗艳,科学滴灌的绿植蔬菜苍翠欲滴。除了无土栽培的高新科技园区外,示范园还布局了尚特梅斯庄园、百恒有机果园等20个各具特色的现代农庄,将一二三产融合的内涵演绎得淋漓尽致。     先进的农业科技已在杨凌农村开花结果。     “以往,西红柿都是种在地里的。经过研究,我们通过有机营养枕,让西红柿在一个个小袋子里生长。这个营养枕可以解决土壤有机质缺乏问题,还有化肥过量应用以后带来的土壤含盐量超标问题。”杨凌职业农民创新创业园的创业者马新世告诉记者,这一新技术不但有效解决了土壤的生态问题,也使西红柿的产量提高了20%。目前,这一技术已在周边地区示范推广。     无独有偶。杨凌另一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基地里的大跨度双拱双膜保温大棚,采用水肥一体化、立体栽培等新技术,土地利用率高达80%,而且能在棚内进行机械化操作。如今,这项技术也在周边地区推广使用。     杨凌耕地面积小、规模小,现代农业要发展农庄集群,引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才能让土地发挥最大效益。2016年,陕西省财政和示范区财政通过“先建后补”等一系列创新政策扶持,撬动社会资本的比例达1∶5,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示范区财政整合资金6000万元支持现代农庄集群发展。     着眼现代农业产业提质增效,杨凌示范区充分利用科技、信息、金融等要素资源“武装”农业,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0家,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171个,家庭农场66个,带动2万多农户“组团”发展农业产业。同时,大力发展以农业物联网为重点的“智慧农业”。     经历了20年的建设发展,杨凌已成为农业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推进我国现代农业加速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标志引领作用。     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杨凌示范区还注重发展涉农工业,建设财源。近几年,财政共投入6亿元,设立了农产品加工园,园区紧紧围绕生物医药、农产品深加工、农机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按照“企业运作、封闭管理、开放运行、滚动发展”的园区运营机制,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主导产业培育,园区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已成为示范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此外,示范区还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设立了国际合作专项3000万元,在丝路沿线国家建立农业科技园,先后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农业科技合作关系。杨凌已成为国家开展农业援外培训和国际农业交流合作的重要基地。     城乡巨变绽新颜 财政托底惠民生     在履行国家使命的同时,示范区自身也取得了巨大发展。     1997年至2016年,示范区生产总值从3.83亿元增加到119.2亿元;财政总收入从1407万元增加到17.7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从0.11亿元增加到12.3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由5307万元增加到178.97亿元;农民收入从1396元增加到14959元,近五年连续位居全省前列。养老、低保等31项民生政策标准实现城乡一体化,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公交、光网和免费WIFI城乡全覆盖,重大基础设施更加完备。     见证示范区发展的人都知道,这一切来之不易。     作为我国最早批复设立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肩负着极其光荣的使命,能够取得瞩目的成绩,体制突破是根本。     杨凌示范区实行“省部共建、以省为主”的领导和管理模式,从示范区成立至今,先后召开共建领导小组会议8次,财政部等共建部委从政策试点、项目布局、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示范区倾斜和支持,有力推动示范区建设发展。     陕西众兴高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11年入驻杨凌示范区。“财政部给予我们企业2300万元的资金支持,建成5.1兆瓦太阳能光伏发电站,工厂化生产食用菌、药用菌等,一期项目已建成投产,日产100吨,2016年完成主业业务收入1.83亿元,实现利润5700万元。”公司项目部部长李银娟告诉记者。     创新发展无止境,示范引领勇担当。     陕西省要求杨凌“十三五”期间立足示范区功能定位,进一步解放思想、发挥优势、深化改革,加快建设世界知名农业科技创新城市。示范区财政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优化支出结构,充分发挥财政投入和财税政策的引导作用;进一步完善资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益,为示范区履行国家使命和自身发展提供强大支撑。(李忠峰 梁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