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魅力村镇】白沟怎么做到“白花花的银子满街流”?

01.06.2015  15:32

箱包之都白沟,1700多年前就商贾云集,享有“燕南大都会”盛誉。如今,随着大批北京商户安家落户,白沟又迎来新的发展良机。

白沟大红门国际服装城门口(王谦 摄)

在开业不到一个月的白沟大红门国际服装城B区二楼,一家中老年服装精品店老板李慧芳,去年9月白沟大红门国际服装城A区招商时,就从北京迁到了白沟,现在又在B区是开了第二个店铺。

原北京大红门服装批发市场老商户李慧芳给记者王谦讲认准白沟的原因。(焦新活 摄)

李慧芳:“白沟这儿去年一到,哎呦特别喜欢这种浓的生意气氛。我们是8月份来的,一下就定下来了,当天就找的房子。

李慧芳所说的浓厚的生意气氛,其实1700多年前在白沟就已形成并延续至今。白沟中学历史老师王永说,白沟位于北京、天津、保定三角腹地,三国时期就具备了商业重镇的雏形。公元1004年,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确定以白沟河为界,历史上的边境贸易由此发端。

白沟中学历史老师王永给记者王谦(左一)、赫振贤(右一)讲白沟的历史(焦新活 摄)。

白沟中学历史老师王永:“宋太宗与辽就约定‘白沟之地,当两属’,宋太宗二年在白沟设立榷场,就允许两国人民之间可以在此互通贸易。白沟随着它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当时在牲畜方面最大的交易市场。

白沟总商会副会长宋凤鸣(左二)拿着他的著作,给河北电台新闻中心主任王成树(右二)一行,图文并茂讲解白沟商贸历史和文化。(王谦 供图)

在白沟总商会副会长宋凤鸣看来,当时的榷场是宋代边贸特区的最先试验。

宋凤鸣:“边民往来商贸活动,无疑对白沟后来成为北方商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白沟榷场的建立,为最早的改革开放的先驱。

作为水陆码头和边贸重镇,宋代的白沟“日过千帆、商贾云集”。到了清朝中叶,成为“货通大江南北、商流九州东西”的商品集散地,素有“燕南大都会”的美誉。

白沟中学历史老师王永:“当时店铺林立,仅镇街大商号就200余家,南边有‘瑞记’,北边有‘天丰’,中间四家烧锅,六家当铺,七十二钱庄。白沟老人描述当时的盛景说,‘古镇的钱没脚面,白花花的银子满街流’”。

斗转星移,水运已成为历史。但白沟人敢试敢闯、敢为人先的商业精神始终在传承,即使在计划经济时代也不曾磨灭。1971年秋,白沟镇高桥村村民张国清、李明新把准备给孩子买手表和购置棉衣的250元钱凑在一起,从天津买回了两捆人造革料。经过反复磋商、比量、裁剪、缝制,加工成了第一个人造革自行车座套。两年后第一个印有“北京”两字的黑色手提包在白沟问世。

高桥村村支书钱志忠:“它进入市场后踩着卖。

记者:“为什么脚踩着卖?

钱志忠:“怕被抢走,特别火!背出一二百个包,几天卖完了,又回来家里做着上货还走。

白沟人的箱包梦由此起航。改革开放后,白沟人的商业头脑得到充分发挥,在他们眼里处处都是商机,就连这里的旅店也与众不同。

白沟总商会副会长宋凤鸣:“说个很简单的例子,旅馆做桥梁。比如你是甘肃的客户,你到我的旅馆去住了,你来两次到三次取得诚信了,该进货了你打电话告诉我,你要哪个号的货旅馆给你负责组织生产,打包发货。

经过30多年的发展,箱包逐步成为白沟的支柱产业,并形成拥有箱包、服装、鞋帽、小商品等14个专业批发市场的大型综合商贸集群。穿梭在白沟的街区,南腔北调不绝于耳。这里外地人已经达到15万人,是本地户籍人口的3倍。白沟镇中学副校长李喜山说,在他们学校就读的外地学生超过半数。

记者:“外地的学生占多大比例?

李喜山:“60%多。河南的山东的湖南湖北的,哪儿的都有。

如今,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白沟人又看到了新的商机。他们以北京大红门搬迁为起点,张开双臂承接首都的产业转移。去年9月28日,白沟大红门国际服装城A座开业。今年4月30日  B座开张。白沟新城党工委书记张海说,诚信、包容、开放、创新是白沟人的传统,他们将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给外来客商同等待遇。

白沟新城党工委书记张海:“从政策扶持上我们采取一事一议的政策,另外我们对现有的商户免除5年的租金。

浓厚的亲商氛围,良好的经商环境,使越来越多的北京商户在这里安家落户。

记者王谦采访白沟大红门国际服装城常务副总经理闫小焕(右一)(焦新活 摄)

白沟大红门国际服装城常务副总经理闫小焕:“A座600户,B座800户,相对来说北京过来的得占到80%以上,然后还有周边这几个市比如沧州、石家庄等,包括远到浙江、辽宁的客户。

(河北电台记者王成树、焦新活、王谦、赫振贤,保定台记者张志武采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