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魅力村镇】山中农家院+别墅式内装 不虚此游!

28.06.2015  11:37

从垃圾遍地到干净整洁,从贫瘠的空心村到北京人的后花园,一个带头人、一个金点子、一个创意项目使滦平县的一个小山村——苇塘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苇塘村的“梨树下”酒店。杨枷琪 摄

从北京出发,沿着京承高速公路行驶,绕过密云水库,金山岭长城脚下,一片格桑花盛开的山谷映入眼帘。承德市两间房乡苇塘村就坐落在这条小山沟里。上有蓝天,远有青山,近有绿水,在距北京几十公里的地方,游客们惊奇地发现了一个“世外桃源”。人们很难相信,3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垃圾漫山的穷乡僻壤。

村民李连财:“原先逮哪儿往哪儿扔,尤其像河套这地方,多了,那脏的,道边的苍蝇嗡嗡的,可以这么说臭味熏天,你根本没法待。

苇塘村的“梨树下”酒店。杨枷琪 摄

村子的改变缘于新任村主任谭少成。今年46岁的谭少成多年来在北京密云水库附近包工程,很少回家。一次聊天中,工友说,水库的水这么清澈,是水源保护得好,上游污染了,那水就完了。这句话让谭少成想起,自己村里那条不知名的小河,汇入潮河后最终也会流入密云水库。2012年,就在事业干得风生水起的时候,谭少成抛下工程回家乡当起了村主任。第一件事,就是花钱雇人捡垃圾。

谭少成:“一天是50块钱那会儿,找了10多个人捡了两天,后来就说不到半天时间还有,就说你没有措施,他就当往那扔东西当个点了。

这招不灵,谭少成换了一招:垃圾兑换。他自掏腰包买回洗衣粉、洗洁精、香皂、打火机等日用品,村民捡垃圾,交到村委会换这些日用品。

河北电台新闻频道副总监王智博(图右)、记者聂鑫(图中)采访苇塘村村主任谭少成(图左)。芳芳 摄

刚开始村民们并不买账,村民李瑞霞:“谁相信捡垃圾能换这啊,就说这破垃圾漫山沟都是谁换啊?

有的村民不相信,有的村民抹不开面子用垃圾换东西,谭少成就用大喇叭在村里广播,终于在第四天, 55岁的村民范宗霞拎着一大袋塑料袋来到村委会的“换购站”,谭少成给她换了一袋洗衣粉、一瓶洗涤灵。消息一下子传开了,许多村民拎着大包小包的垃圾袋来找谭少成换日用品。家里的垃圾换没了,村民们又自发地清理河道和山上的垃圾。慢慢地,树枝上五颜六色的塑料袋不见了,村前的小河也变得清澈了。在3年的时间里,谭少成一共自掏腰包8000多元购买日用品,兑换了2000多公斤的废纸、废塑料等垃圾。

苇塘村的“梨树下”酒店。杨枷琪 摄

村里的小河干净了,北京的投资也来了。当时,北京唐乡旅游度假村正在北京周边寻找投资地点,项目负责人张小玲听说了谭少成掏钱换垃圾的事,特意前来考察,她说,农民们保护了北京的水源,我们也要让农民得到实惠。

张小玲:“我们考察了好几个村,其实每个村的环境都比苇塘村强,但是苇塘村的生态环境打动了我们,所以我们决心投在这了。

唐乡旅游度假村独具特色,他们承租农户的闲置农房,保留原有的风貌,打造“体验式”乡村度假农家酒店。唐人公司董事长张晓军说,农民看着是“破砖烂瓦”,城里人可能认为是“乡村文化”。

张晓军:“不管农民房子多破,它一定是有历史的,即使历史只有十年,这种价值是我们拿金钱换不来的。所以我们对它建筑的外观,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我们都不动。

河北电台新闻频道副总监王智博(图左)、记者聂鑫(图中)采访北京世纪唐人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晓军(图右)。芳芳 摄

每个老院子改造成不同的主题。记者来到一个名为“梨树下”的院落,推开篱笆,石子小路蜿蜒而入,在两棵30多年生的梨树之间,摇椅、石凳和青绿的草坪相映成趣。石墙青瓦的房屋中摆放着传统的雕花木制家具,右侧是传统的火炕。

张晓军:“这个炕是真正的炕,是可以烧的。城里人来了之后既可以享受传统的睡眠方式,又能享受到现代睡眠方式的舒适。

小小的村屋中,洗漱池、热水器、卫生间等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让城里来的游客产生独特的体验。

张晓军:“农民进城了,院落房产就闲置下来了,甚至是废弃了。对农民来说它没有价值了,我们把农民这种闲置的资产变成资本,农民有这种租赁性的收入,市民获得一个新的生活空间。

苇塘村的“梨树下”酒店。杨枷琪 摄

唐乡项目的引进,使村里的基础设施也得到了改善,村民李连财在外面跑买卖,现在每天都骑着摩托车回村里住。

李连财:“过去那叫生存,现在叫生活,过去是为了生存,为了温饱,我能活着就行了,现在是在生存的基础上的一种升华,变成生活了。过去哪听说过广场舞,什么《小苹果》、《最炫民族风》他知道吗?他根本不知道,现在全知道。

现在,承德市正计划沿金山岭周边的村镇,把唐乡模式推广开。

承德市委宣传部文化产业办公室主任马新民:“有很多地方谈起乡村建设、文化旅游就是农家饭、采摘园,就是搞这个。但是唐乡这个模式就不一样,既搞了文化产业,又打造了美丽幸福乡村,产业富民,一举两得。

(河北电台记者王智博、聂鑫、芳芳,承德台记者杨枷琪,滦平台记者朱美妮采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