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吟唱赛诗会 “诗上庄”诗意富裕两兼得
河北新闻网讯(通讯员李呈祥 燕赵都市报驻承德记者张斌 文/图)农历腊月十二,湛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灿烂的阳光照耀在燕山深处一座偏远的小山村———“诗上庄”。
伴随着喧天的锣鼓,村秧歌队的大秧歌拉开了“诗上庄首届赛诗会”的序幕。“田间地头歇晌落汗枝作笔,茶余饭后谈天说地诗为词”,赛诗会舞台两侧悬挂着的这副对联,描摹出了兴隆县上庄人的精神风貌。
两个多小时的赛诗会可谓上庄村的盛事,村民们扶老携幼盛装出席。比赛以86岁老人刘安和曾孙辈的、年仅5岁的刘思瑶朗诵著名诗人刘章的诗篇开始,以全体农妇们高唱刘福君词、王立平作曲的《我的上庄》结束。其间老中青幼四代村民或背诵古今中外的著名诗词,或朗诵自己的原创诗作,其乡音浓厚的质朴表达、童稚无邪的高声吟诵,不时引来台下阵阵热烈的掌声。听着那些耳熟能详的诗词,不禁让人怀想起自己学生时代的青葱岁月,更让人对这座文风如此之盛的小山村肃然起敬。
1 一个诗人的村庄
从一个诗人的吟唱到“诗坛三刘”,到全体村民的赛诗会,时光走过了一个甲子。
第一次来到上庄村,人们一定会讶异于村路两旁近百块的诗碑和长长的诗墙,古往今来著名诗人的诗作你都会在上面找到,“十里上庄,十里红果,十里诗墙”,这是中国散文学会会长王巨才对上庄村的印象。 “花半山,草半山,白云半山羊半山,挤得鸟儿飞上天。羊儿肥,草儿鲜,羊吃青草如雨响,轻轻移动一团烟。”著名诗人刘章笔下的故乡上庄村是那样的恬静安详,几十年后由他的曾孙辈口中诵出,更是表达了乡亲们对这位乡土诗人的敬意和深深的自豪。
正所谓深山出俊鸟,飞涧有沉鱼,这个仅有百十户人家的小山村几十年来先后出了四位全国作协会员,六位省作协会员,其中尤以三位父子诗人著名。父辈刘章,儿子刘向东,侄子刘福君,均为中国作协会员。刘章曾任《诗刊》编委,中国乡土诗人协会会长;刘向东是中国诗歌学会理事,河北省青年诗人协会主席;刘福君是中国诗歌学会理事,承德市作家协会主席。爷仨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先后出版了20多本新诗书。
另外,上庄村还走出了被誉为“绿色散文作家”的刘芳,他的散文《边城小店》被选入全国统编《中学语文课本》。
2 一群诗人的村庄
“生在上庄/上庄是我美丽的家乡/扎根上庄/上庄是我难舍难离的地方……”65岁的村民吴学枝从小跟刘章放羊,只上过四年小学。“我的家乡是上庄/门前有座大青山/青山下面河水弯又弯/我们有了好领导/大路修得宽又宽/鸡冠花开在路两边/百姓看了真喜欢/我们的日子以后过得更心甜”这是家住上庄村厂沟的75岁的李淑珍写的诗。
村民赵桂舫不无骄傲地说,现在村里写诗的人可多了,总有百十来人吧,写诗、读诗已经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了,我写的诗我儿子都会背呢!
从一位诗人的吟唱到全村人的爱诗、背诗、写诗,功不可没的应该是承德作家协会主席刘福君。 “你用乡下的俚语或家常话写诗/屋后的谷垛,就弥散出清新的草香/你借蓝色的炊烟,雨后的彩虹押韵/垒墙的石头,房舍的瓦片都会飞翔。”刘福君在《我的老叔》中这样描绘叔父刘章的诗歌与上庄的关系。在他看来,刘章的影响和家乡的山水,是小小上庄接连走出两代诗人的原因。
2010年,刘福君跟随中国作协“走近红色岁月”采访团走访韶山,看到红色主题为韶山带来的巨大变化,萌生了改造家乡的想法:“小小一个上庄出了刘章,出了4位中国作协会员,这在全国都是罕见的。为什么不把‘诗上庄’的名气打出去,打造出一座中国北方文化名村呢?”
3 吟唱“乡愁”奔小康
刘福君和村委会拟定了一个5年计划,从改造村民居住环境开始,修路筑堤,村里资金不足,他自己先垫上,最重要的是把诗歌作为人文景观呈现在自然风貌中。
立诗碑筑诗墙,开辟诗歌园、诗歌馆,建设诗人之家,创办村级诗刊《诗上庄》……“十里溪沟,八个自然村,形成一条诗链,中外诗歌散落其间……让来到上庄的人,看得见山水,听得见‘乡愁’。”刘福君的设想充满诗意。
2014年9月,首届“刘章诗歌奖”在上庄举行,全国作协副主席张抗抗看到初具雏形的“诗上庄”,惊喜连连地表示:“诗歌被刻在石头上,并不意味着诗歌的永恒;但是,诗歌通过村民的念诵得到传扬,诗歌就从书本上走近了人民,有了‘为人民’的积极意义。”
对刘福君而言,“为人民”不仅仅是精神上的熏染,更是对家乡父老的惦念:“上庄153户人家、536口人,人均纯收入只有1530元。我希望通过搭建文化平台把村里人的精神气提上来,将村里的生态、居住条件彻底改善,让乡亲们富裕起来,生活得诗意点、幸福点。”
刚刚上任三个月的兴隆县委宣传部长张东伟不无感慨地说:“诗上庄人真的很了不起,他们的成就吸引着不少国内文化名人前来采风,像铁凝、张抗抗、王立平、吉狄马加等等。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诗上庄的建设,希望能早日把上庄村打造成兴隆的一张新的文化名片。”
如果你有一天来到诗上庄,驻足山水间,徜徉在诗词碑林中,也许你能和久别的自己相遇……
查看更多内容请登录: 河北新闻网文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