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变美 生活变样

17.07.2014  12:45

 ——看看这半年全市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的新成效

□本报记者 侯天仪

村里干部群众踊跃捐资垫资、投工投劳,相关部门积极扶持搞好规划谋划……今年上半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作实现了强势开局,进展顺利,成效初显。通过引导发动、突出重点,实施推进绿化硬化、环境整治、垃圾处理、改厕等一系列重点工作,推进美丽乡村的建设速度、力度,最终形成广大群众共建幸福家园良好局面。

引导群众投工投劳

让村民唱主角

平山县南焦坡村不挨风景区,不邻国道、省道,没有区位优势;既不是基层建设年活动帮扶村,也不是农村面貌改造提升重点村,财政没有一分补助,不占政策优势。该村靠着广泛发动群众,不等不靠不要,自我改造提升村庄面貌,不仅住进了单元楼,把曾经脏乱差的山村,变成了村容洁净、老人入院、幼儿入园的幸福乡村。

走进新村2号楼焦永岐家,房间里液晶电视、电脑、冰箱等家用电器一件不少。“俺家还是集中供热的地暖呢,冬天屋里能到20多摄氏度。以前老羡慕城里人住楼房,现在俺们也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了。”焦永岐高兴地说。

今年,我市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作启动较早,发动群众及时,借助“村村通”大喇叭,每天三次、每次半小时,大密度宣传相关政策。党员、村民代表和驻村干部入户宣讲,让每一个村民全面了解15件事。建立了对应的激励政策,谁搞改造提升就支持谁,早动手早支持,快动手快支持。这一系列措施,大大激发了群众对美丽村庄的向往,调动了群众积极性。

据市提升办统计,上半年,我市基层干部群众垫资1.93亿元,捐款和捐物(折合人民币)830万元,投工投劳12.6万人(次),不仅涌现出了赞皇永丰、新乐东安家庄等一大批垫资启动改造提升的先进村,也涌现出平山南焦坡等非重点村的典型。

提升村庄特色品位

村村有亮点

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作,规划是重头戏,确保能提升各村庄的特色和品位。各县(市)和重点村按规划设计组织实施,切实提高落实规划水平,深入挖掘村庄文化内涵。目前,368个省重点村规划编制基本完成,正在组织专家评审。

鹿泉的下聂庄村是我市确定的精品示范村,该村紧邻西部长青度假区、石家庄市动物园,旅游区位优势明显。借力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该村立足经济长远发展,通过高标准的旅游村规划,将提升改造项目与产业发展项目融为一体,最终形成一个山水辉映、碧桐佳树的秀美村落。

该村污水处理项目为了呼应旅游产业,特别采取中水回用和循环景观水系统。工程监理李兰强表示,污水经处理后,将直接流入到紧邻的荷花塘。“再净化达到景观用水标准后,经加压泵站向村庄高处输水,让水沿景观水面自流而下,形成漂亮的环村水系。

其他省重点村也突出重点部位、关键节点,让美丽乡村拥有独特的魅力。高新区把农村面貌改造提升与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有机结合,在具备天然气改造条件的八方、南郄马、刘家庄等村,推广实施煤改气工程,在10月底前完成。目前,这些村已与河北华油天然气公司签订供气协议,保证了充足的气源和优惠的气价,为快速推进天然气入户改造做好了前期准备。

此前,每年雨季的到来,都让藁城市东蒲城村村民头疼不已。雨水灌进了街道两侧的排污明渠,垃圾漂浮在渠里,散发着一股刺鼻的臭味。如今,通过正在进行的地下污水管网工程,将明渠改成“暗管”,彻底解决了东蒲城村的“历史问题”。(下转第二版)

精品绿化美容颜

高铁风景林带初现

在今年的村庄绿化工作中,确保做到提档增量,特别是春季绿化工程成效突出。许多乘坐火车的游客发现,今年行驶到京石高铁石家庄段,两侧各50米有两条秀美的绿化林带。据了解,我市用49.14万株绿植,初步打造了一条京广高铁风景林带。

我市在正定开展试点工作,围绕“提升绿量、增加色彩,适地适树、因地制宜,探索机制、积累经验”的要求,打造四季常绿、三季有花、层次分明、色彩和谐的精品绿化典型。

在正定,绿化工作定单位、定地块、定人员、定责任、定时间,推动了精品绿化工作顺利开展。该县专题解决今春绿化植树资金问题,在绿化工程建设中,采取以奖代补政策,重点对环省会经济林建设、农田林网、廊道建设及京石高铁绿化等工程进行苗木补助、占地补偿。造林绿化工作检查验收合格后,按照合格造林面积、成活株数向乡镇拨付以奖代补资金,确保造一片林、活一片林、成一片林。

在其他重点村,采取建公益林、冠名林等多种方法,支持和鼓励企业和个人及社会各界参与,大力推进村庄绿化和环村林带建设。上半年,我市栽植各种苗木250万株,新增绿地面积9.5万平方米,248个村已基本完成全年绿化任务,其中134个村完成环村林带建设。

户分类村收集再转运

垃圾处理常态化

高邑县在推进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中,意识到垃圾围城、围村、堵路等环境问题是群众反响最大、最关心的问题,即使农村大的硬件建设不搞,只要把环境卫生解决好,农村的面貌也会为之改观。

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垃圾问题?高邑县委、县政府进行了积极探索,本着“政府购买服务”的理念,提出了“户分类、村收集、公司转运、公司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经过与多家公司洽谈、比选,于今年3月30日与北京晓清环保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走遍高邑大地,处处不见垃圾,力求群众满意”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

每天早上,保洁员贾彦春准时赶到矿区赵村店村头的垃圾转运站,定点开始垃圾清运。他驾驶电动车每天都要赶到赵村店、涧底、西岗头、东王舍、横南、天户峪等农村社区,确保垃圾日产日清。今年,矿区按照每300人配1名保洁员、平房每10户配1个垃圾桶、每个社区建1所垃圾转运站的标准,投资700万元在农村推广垃圾一体化处理,即“户分类、村收集、区集中转运处理”的模式。

上半年,我市368个省重点村环境卫生状况明显改善,共清理垃圾和杂物141.6万立方米,清理残垣断壁3817处,清理庭院1.6万个,“四清”任务基本完成。新建垃圾分类收集设施(不含垃圾桶)1087个,投放垃圾箱9966个,配备保洁人员1273人,并在全市积极探索推广矿区和高邑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经验,农村垃圾处理长效机制将逐步建立。

编辑: 张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