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忠:“抵御过洋节”不如先练“中气”

26.12.2014  18:02

    12月25日《华商报》报道:每年的圣诞节都会引起两方的争论。一边说:圣诞节能带来很多快乐和新奇的东西,同时还能促进消费,应该过;另一边说:不能一味地崇洋媚外,淡漠自己的传统节日。24日晚,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封校禁止学生过平安夜。这不仅引起了学生的争议,也在网上引起激烈争论……

    关于过洋节,对于一部分成年人来说无所谓热衷,也无所谓抵御,差不多就是一种“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然而,对于青少年一代则完全不一样,他们最乐于接受西方文化,也最热衷于过洋节。

    究其原因是什么?则可以一目了然。成年人所受教育以及所经历的历史时期相对于当下更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与灌输,他们自始至终没有离开过民族文化传统之根源。长期教育灌输的结果就是自然而然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可与自觉传承,反过来对于西方节日保持着一种陌生感与“不感冒”。换言之,即便让普通大众中的成年人去趋奉洋节也做不到。青少年之所以不一样,正是由于对西方文化的开放潮流所致。

    青少年之所以热衷于过圣诞节,“羊群效应”也值得探究。无独有偶,温州教育部门要求校园内“不庆祝圣诞”的做法,引发了社会热议。一位教师认为,“洋节”的氛围很多时候受商家炒作影响,带有盲目性。关于圣诞节的“羊群效应”,恰恰折射了青少年洋节崇拜的集体无意识。他们更乐于把圣诞节看成是一个狂欢节和消费节,如此以来才有了消费狂欢的理由。而商家也并非唯一的推波助澜者,广告商、电视台、报纸等等传播媒介,统统都是圣诞节等洋节的拥趸和粉丝。不洋不时尚,不带几句洋味普通话则不时髦,何以在今天却怪起了青少年过圣诞节?商家如此,荧屏如此,青少年即便不想过圣诞节等洋节,但他能抗得住狂轰滥炸式的洋节浪潮之冲击吗?能抗得住商家乃至于电视媒体的洋文化宣传吗?

    “羊群效应”的最终结果就是,羊真的顺着某种势力的导引而踏入另一个圈套。因此说,羊群效应也值得深究。反过来也一样,要谋求传统文化的逆“洋盛中衰”,则需要教育者学校政府共同行动加以“逆洋盛”。因此也就有了温州教育局发文校园内“不庆圣诞”调整“洋盛中衰”现状的合理性和紧迫性,因此也就有了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封校禁止学生过平安夜的正面意义。

    反“羊群效应”能否实现逆洋而动?两条新闻之后均有无数关于禁洋节学校“太脑残”式评论,其大意是电灯及主义均来自于西方文化科技,根本没有必要禁青少年学生过洋节。更有论者认为外国人也过春节,而国人过洋节无可厚非。然而除传统中华文化圈中的外国人将春节当成主要节日之外,即便有过中国春节者,充其量只是将春节当成“点心”而非“大餐”。反之,国人事实上已经将某些洋节当成了“大餐”而将传统节日当成了可有可无的累赘。在这种“文格”分裂状态之下,弘扬民族文化又有何过分?

    要之,要形成传统文化的潮流,仅有一两所学校推动是远远不够的。而在推动传统节日文化之时,对洋节也大可不必持“抵御”和“封杀”的姿态。民族传统文化正气不足,单靠“抵御”也没有用,而民族传统文化“中气”充足,洋节中化也是有益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