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扶贫”的小官大做

23.02.2016  19:38

  中新网石家庄2月23日电 题:“李扶贫”的小官大做

  中新网记者陈林

  当地群众嘴里的“李扶贫”,本名李双星,系河北省阜城县扶贫办主任。13年来,他帮助当地152个贫困村发展起了设施瓜菜产业,人均增收5000多元。近日,他的名字相继出现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国家主流媒体上。

  阜城,中国北方一个普通农业大县,因地势高,多土岗沙丘,为求物阜民丰而得名,系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曾是全县最年轻的乡镇党委书记李双星,于2002年调任至刚成立的县扶贫办,一干十多年,竟成了当地最年长的在岗正科级干部。

  “那时全县贫困人口人均年收入不超过500元,就是土里刨食,靠天吃饭。”李双星说,百姓渴望致富的目光,让他深知肩上胆子很重,一定要给他们回报。

  “给老百姓回报”,这是李双星开启扶贫工作对自己的“承诺”。这位长年在基层工作的北方汉子直言,“承诺”源于上世纪末发生在他身上的两件事。

  1995年一天夜晚,担任乡长的李双星下村时车子电瓶突然没电,一村民看到后随即喊人帮他一起打手电推了一公里多,直到车子又打着火。李双星说,他们脸上的汗水让他沉默了很久,临别时他说“这份真情我会全力回报”。

  1999年他在另一乡任乡党委书记,一次从村里返乡途中遭遇大雨,所乘吉普车被陷在路边浅沟。过路村民见到后直接回家开了拖拉机,拉着吉普车送他。“他在前面开着拖拉机,大雨还在下,我在后面车里心里不知是啥滋味……

  “农民兄弟是这样憨厚淳朴,却依然过着清苦日子,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用实际行动来回报和帮扶他们呢?”李双星有些感慨地说,这个职务不算个官儿,也有人劝他在乡镇辛苦工作20多年,到科局该轻松了。但他说一定要小官大作,要对扶贫工作有耐心和苦心,对贫困群众付出真心和诚心,产业创新发展上有细心和信心。

  到扶贫办第一月,他把全县第一批40个贫困村逐一走访,把各村情况、农民想法、存在顾虑等仔细记录,经讨论研究最终确定了设施瓜菜种植为当地主导的扶贫产业。

  “目标确定后,如何让农民认同是面临最大困难,开始时举步维艰。”初到村民家,李双星遭遇过爱答不理,在村里有些威信的“小诸葛”许洪顺甚至直接反对说“现在婚姻都自由了,自己种啥管你嘛事”,随后带着部分村民转身离去。

  为做通村民的思想工作,白天农民下地,他就晚上进村入户,大会讲了开小会,小会讲了再入户。他还主动和许洪顺交朋友,免费拉着他们到山东棚菜种植区“旅游”。

  许洪顺说,在山东看到几个采摘的西瓜和茄子要卖到90多元,自己就明白了种植观念需要改变,他也由钉子户变成了示范户,“我们庄稼户最终成了瓜老板、菜老板。

  对于销售顾虑,李双星当初拍胸脯保证,如果没有客商来收,他就全部买下来,保证超出小麦和玉米两季的收入。如今再回想起来这句话,李双星笑了。“只有给自己增加了压力,事情才有可能成功。

  2003年秋季,试点村当年每亩大棚菜达到了4000元效益。他说,这相当于原来种玉米、小麦收入的近10倍,可观的收入让群众对棚菜逐渐响应积极。他顺势办了“夜晚扶贫会”、“地头扶贫会”,全县152个有棚菜、林果产业的贫困村,田间地头、大街树林,都留下了他讲课的身影,“李扶贫”也由此得名。

  对于这个称呼,李双星说,听得久了觉得亲切,这是百姓对他工作的肯定。在农村工作,把根扎到土里,才能吸收营养根深叶茂。

  在他眼里,付出的同时也在收获:村民得知他妻子病情后送来治癌偏方;几万曾经贫困的百姓变成了他的“铁杆粉丝”;谁家银行有多少存款就算瞒着亲戚也会和他说,主动提出他爱人治病用钱说一声就行……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确保中国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中国仍有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现已开局的十三五期间,中国脱贫攻坚形势严峻。李双星坦言,这五年的担子更加艰巨和繁重,他们的扶贫之路一刻也不能停止。

  现在,李双星希望退休前,将县里剩下的272个贫困村全部摘掉穷帽子,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春节刚过,他早已提前进入状态,在紧张筹备全县扶贫动员会。

  对于余下的272个贫困村,李双星说正筹划通过金融扶贫贷款进行产业扶贫,主要是大棚瓜菜、特色林果+大豆套种的模式。“套种,不仅增收,还系上了双保险。

  对于家庭,李双星始终心怀内疚,他觉得亏欠得太多。“等退休后,会把这多半生对家的亏欠,一一补偿回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