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为何没有担任党内重要领导职务

03.11.2014  12:40

    作为党的创始人和早期共产党人心目中的精神领袖,李大钊为何很少出席党的代表大会,更未担任党内重要领导职务?

    李大钊作为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在他短暂的有生之年(1889-1927)为何很少出席党的代表大会?为何没有担任党内重要领导职务?这是一个令人感到困惑的问题,似乎与他在党内的实际地位很不相称。近期,我在北京的一家专业刊物上,发现有研究者对李大钊未参加中共二大,也没有被选入中央执行委员会存疑,并提出了在二大后不久召开的“西湖会议”上李大钊曾被增补为中央委员(准确地说,应是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的“新见”。我觉得实有必要对此做一番历史的、理性的解析。

    在李大钊牺牲之前,中国共产党共举行过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五大于武汉召开的第二天,即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在北京英勇就义),而他确实仅仅出席了在广州召开的中共三大。在党的三大、四大上,李大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共四大开幕前,1924年12月,曾经陈独秀提议,组建中共北方局,由李大钊担任书记。但在一个月后,四大召开期间(1925年1月),北方局又被取消了。由此可见,李大钊确实是很少出席党的代表大会,甚至于在党的一大、二大上未能进入中央局和中央执行委员会,在党的三大、四大上也没有进入中央局、政治局(1924年11月设立)。对于这样的历史事实,后人究竟应当如何理解?它是否真的是与历史当事人的身份不相符呢?我认为:理解如此特殊的历史问题,必须抱有客观认知的态度,不能在思想上搀杂任何情感因素、功利目的和主观臆断,而是要回归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文化氛围,真正尊重历史事实。

    首先需要转变的是我们业已定型的“会议观”。那时候党的会议并不可能像今天这般有组织的程式化,具体的过程亦不会顺当,更谈不上有任何规格上的考虑。有些党员没有出席党的代表大会也是很正常的现象,原因有多方面,并不值得大惊小怪。有一个被人忽略的事实就很有意思。作为中共一大代表,毛泽东当年也没有能参加中共二大,个中原因按他自己的说法是:“本想参加,可是忘记了开会的地点,又找不到任何同志”。更何况,像李大钊这样的人物,当时他并不是职业革命家。他的主业是做北京大学教授。从1920年到1924年,这是李大钊在北大乃至北京最繁忙的时期。在担任教授的三个月后,李大钊被选为北大评议会评议员(评议会是该校的最高权力机构。评议员只能由教授担任,并且由教授互选产生,每年改选一次。从1920年至1923年,李大钊连续四年当选)。而从1922年12月起,他又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室秘书,当时,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各类学校只设校长一人。在根本没有“副校长”的情况下,此秘书对北大的校政负有专责。因此,可以想见,李大钊在繁忙的教育工作和社会交往中,对是否或能否出席某些政治性会议、担任政党的领导职务的确是要有所取舍的,也必须取舍。而这种取舍今人往往难以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