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杰:公车改革成败在于省多少钱

22.10.2014  11:35

    公车改革算是剩下的难啃的骨头之一。因为这是削特权的改革,所以20年来这项改革和官员财产公开的改革一样,最不令人满意,最令人沮丧。在这个地球上,已经没有几个国家还把公车当成特权,依然脸皮厚壮地自我感觉良好着。

    一直以来,我们到底有多少辆公车,公众并不知道;每年公车所花费的费用,公众也不知道。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有多少公车,国有企业有多少公车,直到今天,也没有个底子和答案出来。这就很成问题,公车的底子不清,就会让公车改革变成地地道道的伪改革。

    比如,公车改革的一个底线是省钱。这里面,省多少是个问题,省50%是省,省1%也是省。更为关键的是,改革之前的数字是多少,不公开,没人知道,等改革后,原本的公车费用就会虚胖许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是一些地方和单位的拿手好戏,结果到最后的算账结果肯定是省钱,皆大欢喜。

    前不久,深圳国企深圳市口岸管理服务中心实行的车改方案规定:总经理每月6800元,副总经理每月4800元,部门正职与副职每月补贴分别为3600元、3200元。这已经远远超出7月出台公布的中央和国家机关车改补贴标准,堪称“最牛车补”。即便如此,这家国企每年仅7000万元的车补跟原来相比,依然是省钱的。

    所以,公车改革的目标并不仅仅是“省钱”两个字,最核心的内容应该是省多少,这必须予以明确。同时,毋庸置疑,公开改革前的公车费用,定好“参照物”,这也是决定公车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揆度现实,我们不容乐观,因为公车费用支出很难求证,许多地方许多单位都对此讳莫如深,不愿面对。只要不公开不坐实原先的公车费用,公车改革的省钱就会大打折扣,就会面临改革失败的厄运。

    多年以前,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孙立平写过一篇文章《改革:削特权还是减福利?》,曾经的国企改革属于激进式,秋风扫落叶,下岗工的生存利益都可以不顾,而公车改革跟生存利益无关,却在渐进式的托辞中无动于衷。由此可见,削特权是难上加难,也许这就是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基本含义。

    “最牛车补”的迹象表明,尽管今年7月16日中办、国办发布《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有了顶层设计、路线图和时间表,但是绝不可掉以轻心,围绕省钱的底线,必须给出省多少的标准和“昨天”真实的公车费用。其实,把这项改革赶进激进式轨道也未尝不可,没有了公车,甚至没有了车补,因为生存没问题,肯定比当年的下岗工要优越许多,取得车改的彻底胜利绝对指日可待。之所以这么有底气,是因为群众支持人民支持,谁还敢站出来耍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