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产821万吨 96%有效利用——看我市秸秆都用到哪儿

17.10.2014  11:24

□本报记者 岳金宏

作为一个农业大市,我市每年产生的农作物秸秆达821万多吨。今年秋收已经结束,我市没有出现违规焚烧秸秆的现象,很多人在疑问,这些秸秆都哪儿去了?日前,记者走访了我市部分县区,发现原来这些以前被人们废弃燃烧的秸秆现在可是“香饽饽”,用处广泛,深受农户欢迎。

我市基本实现了秸秆全部有效利用,综合利用率达到了96%。”市农机处处长康彦军告诉记者,目前我市秸秆机械直接还田,处理量616万吨,占总量的75%;青贮微贮量166万吨,占总量的20%;其它途径,处理量8万多吨,占总量的1%。

用途

直接还田增肥力

在栾城区东牛村边,记者看到了正在地边转悠的赵同兴。“你家地里的秸秆都怎么处理的?”记者问他。“俺们早就不烧秸秆了,直接就还田了。”赵同兴说。他告诉记者,这几年他家都是用机械收割,大型农机基本上收获和秸秆还田作业一次性完成,而且粉碎的秸秆翻入地下时还加入了一定量的尿素。“秸秆直接还田,变成了肥料。不但俺们种地省劲儿,来年的庄稼长得还好。

据了解,我市小麦秸秆综合利用,以秸秆机械还田、秸秆机械打捆收集为主。市农机处处长康彦军介绍说,我市共有秸秆还田机2.3万台,在全市适宜机收作业的县(市)区,小麦联合收获机也全部都安装了秸秆切抛装置,开展小麦联合收获与秸秆切抛一体化作业,实现小麦收获和秸秆粉碎直接还田一次完成,提高作业效率。

用途

青贮喂牛当饲料

现在种玉米收入是双份的。”行唐下闫庄村张翠玲说,由于行唐是奶牛养殖大县,青贮玉米又是很好的饲料,所以当地人们都把整株的玉米卖给养殖小区,收入也不少。张翠玲说,虽然今年天旱玉米没长好,但是卖青贮的收入不错,算是弥补了一些损失。

我市奶牛存栏38.3万头,是奶牛养殖大市。近年来,围绕养殖小区标准化建设,秸秆饲料加工、存储,饲料(饲草)产业逐步发展,同时加大了青贮机械及饲料转化机械的推广力度。目前,全市共有2680台大型青饲料收获机,这些机械实现了秸秆快速青贮,因地制宜应用以青贮、氨化、微贮为重点的秸秆饲料转化技术,提高了饲料品质。

带穗玉米秸秆青贮饲料,能够完整保存玉米的整株营养物质,提高了饲草转化率,大幅度降低养殖的饲料成本。”行唐县畜牧局生产科负责人介绍说。在行唐县,记者了解到,为鼓励养殖小区实施带穗玉米青贮,该县财政拿出300万元用于补贴养殖小区。协调中国银行投放8900余万元贷款,重点用于支持养殖小区搞青贮。协调县内乳品加工企业对使用带穗玉米青储饲料的小区,鲜奶收购价格上调0.4元/公斤。截至目前,该县带穗玉米青储9万亩。

压块变身新能源

以前俺家的玉米秸秆都在地头堆着,要不就拿回家烧火用。现在,这秸秆俺可不乱放了,因为能卖钱了。”平山县三汲乡康军军高兴地告诉记者。

在平山县,目前有多家生物质燃料加工厂,这些工厂将秸秆、稻草等废弃的农作物秸秆作为原料,加工成生物质燃料,用于取暖燃料。康军军说,以前家里烧煤做饭取暖,烟大又脏,现在用上了秸秆做的生物燃料,不但干净无烟,还比用煤每吨便宜200多元。

据了解,近两年我市一直在推广秸秆的综合利用,尤其是秸秆压块企业的建设。在行唐县北河物贸有限公司,记者看到投资500万元新建的玉米皮压块加工厂,每小时就可处理60吨玉米皮,主要供给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和发电厂做燃料使用,每吨玉米皮收购价格在300元左右。另外,行唐县与河北融投公司、河北金融租赁公司达成意向,两公司将注资1亿元,支持10个压块厂的建设,生产能力达到10万吨。

河北金胜达秸秆综合利用开发有限公司是目前我市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一家。总经理刘峰告诉记者,秸秆综合利用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消除了焚烧污染,还能让农民增加收入。

政府引导用途越来越广

今年,我市启动了农村能源清洁开发利用工程,平山县、藁城区、鹿泉区也是省级试点县区。”市新能源办公室主任崔暋介绍说。近两年省、市对于秸秆的综合利用都有一定的政策扶持,尤其是在秸秆能源化利用方面。“秸秆作为原料,消耗低、排放低、高效率,是居民生产、生活最好的‘绿色能源’。

据市新能源办公室统计,截至去年年底,全市建成和在建的秸秆联户供气工程8处,供气能力2万户。项目建成投产后满负荷运行年消耗玉米秸秆能力4.7万吨左右,不仅为农村沼气拓展了发展空间,而且为秸秆利用开辟了新途径。从2010年开始至今,全市已在藁城区、平山县、元氏县、鹿泉区、晋州市、无极县推广生物质代煤秸秆压块采暖炉1万多台,年消耗秸秆能力3.9万吨左右。目前,全市已有压块企业近10家,生产能力20万吨以上。

 

编辑: 张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