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魅力村镇】曲阳羊平镇 为嘛曾八成人家是北京户口

02.06.2015  18:27

保定曲阳县羊平镇是中国石雕发源地,一代又一代的羊平石雕艺人,用手中的铁锤和钢钎打造出了数不尽的汉白玉传奇。

 

羊平雕塑艺术家作品(河北台万强 摄)

前不久,我省幽居寺北齐释迦牟尼佛像,在台湾高雄与失踪18年的佛首实现合璧。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尊艺术价值超凡的佛像采用的材料是曲阳县羊平镇的汉白玉,当初雕刻的匠师也是曲阳人。

汉白玉并不是一种玉,而是大理石,出自羊平镇的黄山。据《曲阳县志》记载:“黄山自古出白石,可为碑志诸物,故环山诸村多石工”。这里说的白石就是汉白玉,据曲阳县雕刻艺术研究者石锦彪介绍,之所以被称为汉白玉,源于汉武帝刘彻对它的钟爱。

石锦彪:“为什么叫汉白玉啊,是在汉武帝那会儿给起的名字,当时羊平这儿出现了这个白石头,皇帝看到了这个石头以后,密度高、质地好、特别的细腻,他亲自说的这就是我们汉代的白玉,美称汉白玉。

曲阳雕塑技艺始祖黄石公石像(河北台万强 摄)

羊平的汉白玉洁白无瑕,质地坚实而又细腻,是雕刻的绝佳石材。据资料记载,羊平的石雕技艺可以追溯到2300多年前。但如果按照当地人的说法,羊平镇的石雕技艺则源于黄石公。黄石公是秦汉时期有名的隐士,当年隐居羊平镇的黄石公,有两大贡献,一个是写了兵法著作《素书》,也被后人称为“天书”,赠送张良,后来,张良辅佐刘邦定天下、兴汉邦。另一个贡献就是在建造寺院的同时将石雕技术传给了当地村民。

中国石雕艺术大师安荣杰:“黄石公还有一个特点,他就是爱好建筑雕塑艺术,在这里建了上院、下院,传授当地的石匠,一边传授一边绘图,雕刻艺人兴起从这里,据此曲阳雕刻历史始于西汉。

从东汉开始,羊平的匠人们打石雕的工作也主要服务于寺院和皇家园林建筑。

到了元代,元世祖忽必烈命曲阳石匠参与建设元大都,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城。一个叫杨琼的人的出现,使得羊平的雕刻技艺一下名声大噪,著名的天安门前的金水桥,就出自杨琼之手。

记者孙振宾(左)采访正在雕刻的匠师。(河北台万强 摄)

曲阳县宣传部副部长王东标:“建设元大都的过程中,杨琼闲暇之余雕刻了两件小东西,一狮一鼎,狮就是石狮子,鼎就是插香的香炉,献给了元世祖忽必烈,叹为此绝艺也,说这是世界上最高超的技艺,绝世之宝。

从云冈石窟到乐山大佛、五台山佛像,从故宫到圆明园,一块块洁白无瑕的汉白玉,一件件精湛绝伦的艺术品,凝结着一代又一代羊平石匠们的血汗与智慧。

新中国成立后,曲阳雕刻艺人又被抽调到北京,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军事博物馆等北京十大建筑的石雕。雕刻艺术研究者石锦彪回忆说,当年他的父亲带人做人民大会堂模型时,周总理不止一次的去视察、慰问过这些匠师们。

石锦彪:“总理去主席台,有一个施工用的小梯子,总理扶着墙踩着梯子上主席台,这个梯子颤了一下,就在这个档口,我的堂哥叫石周才,用肩膀把梯子扛了一下,当时总理挺感激,说小同志谢谢你。这可好,这一摸不要紧,三天没吃饭,我的脑袋可值钱了,这是总理摸过的脑袋,你们谁摸啊你们谁摸啊。

羊平雕塑艺术家作品千手观音。(河北台万强 摄)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包括毛主席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周总理书写的碑文,都是由羊平的匠师们雕刻完成。落成以后,总理亲自去看了,夸奖做的非常好,并建议把这些石匠留在北京。

石锦彪:“做完了以后,这些人不让回去了,在北京留下来,成立了一个北京市建筑艺术雕刻工厂,当时我们羊平,可以这么说,百分之八十的户都是北京户口。

从此以后,古老的石雕艺术,不断焕发出新的光彩。羊平镇珍艺雕刻公司董事长董少杰说,现在的石雕更多的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中。

董少杰:“这是面向家庭装饰用的一些比较小的摆件,曲阳现在关于雕刻转型,从大的园林建筑往家庭摆件过渡,这么个转型期。

羊平现有雕刻从业人员1万多人,产品远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达10多亿元。现在,如果您驾车到曲阳,从县城向南不远就到了羊平镇境内,沿路绵延10几公里,都被大大小小的雕刻企业占据,一路上,或人物、或动物、或牌坊、或凉亭,那一块块冰冷的石头,在羊平石匠的手中,又一次被注入了生命力,在他们的铁锤和钢钎的击打声中,和历史一起延续。

(河北台记者王成树、万强、孙振宾、聂鑫,保定台记者陈叶采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