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海鹏:环境不错吧?陈冬:非常好

19.10.2016  20:04
   

航天员舱内私房话首次曝光 飞船通信测控系统让天宫近在眼前

揭秘

飞船通信测控系统渗透着54所人的心血

□本报记者 冯月静 通讯员 庄芳

54所研制的通信测控系统,让天宫近在咫尺,让普通观众能够清晰地看到宇航员在天上的一举一动。”中国电科54所测控系统总设计师陈建民说,这其中渗透着众多54所人的心血。

攻克难关:试验室为家 没有周末和假日

宇航员乘坐返回舱返回地面时,装载54所研制的机载卫星通信系统的直升机,将在搜索救援任务中作为指挥机使用,指挥和引导参加搜索救援的直升机群。

这套系统需配备新一代卫星通信终端,传输效率更高,信号更加稳定。接到任务的时候,距离神舟十一号发射只有几个月的时间。4位技术人员侯永飞、魏瑞刚、张衡、姚国义在总设计师胡小洪的带领下,分工协作,放弃周末休息,放弃中秋节、国庆节与家人团聚的时间,商讨技术细节,攻克技术难关。

侯永飞为解决调试和测试中发现的问题,以试验室为家,成宿熬夜,在计算机编译算法程序的空当,才抽时间趴在工作台上眯一会,稍微恢复一下体力。他们连续奋战,终于在国庆节后完成设备调试。仅用2个月的时间,他们就向用户交付了新设备!

子承父业:第五次参加航天任务

为完成神舟十一号的测控任务,54所为渭南站研发了一套测控系统。“从项目启动,到设备出所,只用了7个月的时间。”该系统总设计师高杰说。

设备进站安装的时候,年仅30岁的技术人员姜照昶再次踏上渭南之路。这是姜照昶第五次参加载人航天任务,虽然年轻,却是该系统的副总设计师,也是航天事业的一名老兵,拆除旧设备,安装新设备,差不多用了两个月的时间。然后进入紧张地调试和联调阶段。三个月的时间,大家都很辛苦,几乎是连轴转,每天都要干到晚上10点以后。

渭南站调试完毕,姜照昶回到石家庄,刚刚接手新任务不久,就接到了父亲病危的通知。姜照昶的父亲是某基地技术部的总工程师,父子两代都与航天测控有着不解之缘。办完父亲的丧事后,姜照昶顾不上悲伤,再次前往渭南,这一去,又是三个月。神舟十一号发射前夕,姜照昶又一次踏上渭南之路,为飞船上天进行现场技术保障。父亲来不及实现的梦想,姜照昶要替他去实现。

现场保障:忙到凌晨三点多,走回住宿地

为提升返回舱着陆后搜救的效率和能力,54所为主着陆场研制了一系列卫星通信站。车载站是其中的一个。从接到任务,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车载通信站的研制。“可以说,这个速度也是空前的,正常情况下,装一辆车,至少需要半年。三个月的研制周期,是我们装车最短的一次。”54所卫星通信系统总工程师李晓芳说。这意味着加班加点成为项目组的常态,他们只能用劳动强度弥补时间的不足!史上最快速度,是同志们用汗水换来的!

10月12日,在与北京指挥中心进行联合调试后,沈玉、李东东随车奔赴着陆场。“早上出发,连夜赶路,行程1000多公里,晚上11点半赶到现场,立马开展联调工作,一口气干到了第二天凌晨三点多。” 此时,从测试场到住宿地,已经没有班车。沈玉、李东东只好徒步赶回住宿地。荒野静寂,一路疾走,一个多小时才回到宿舍,“已经累瘫了!” 第二天他们依然早起,继续调试设备。

改造设备:异国他乡奋战20天

在巴基斯坦卡拉奇,有54所研制建设的天地通信车载站。这些设备已经严重老化,存在许多隐患。为更好地执行神舟十一号任务,54所技术人员李建平、樊书军、李庆华、孟小勇等一行4人,受命对该站点进行设备改造,消除隐患。

出发前,我最担心的是工具不足,准备了满满一大箱子可能用到的工具。”李建平说。

尽管如此,他们还是遇到了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车上装载的天线被腐蚀严重,好多螺钉都锈死了。“我们带了好几种扳手,但是臂力都达不到。最后,终于找到了一个类似套筒的东西,套在扳手上。光卸这个螺钉,就花了两个多小时。”李建平说。

天线重达200多斤,高2米。这个庞然大物要安装在1.6米高的天线座上。现场只有一个简陋的吊车,将天线吊装上去后,吊车就撤走了。随后的几次调整方位,都靠他们4个用手拉肩扛的方式转动天线。

尽管如此,但是在李建平的统筹考虑、合理安排下,他们奋战20天,终于圆满完成了卡拉奇天地通信设备的改造任务。

编辑: 孙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