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普法巡礼:水利系统坚持普法与执法并重 增强全社会水法治观念和水忧患意识

23.05.2016  11:16

    自2011年以来,水利部坚持法治宣传教育与依法治水实践相结合,坚持普法与立法并举、普法与执法并重,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水法治宣传教育活动。

  “5年来,水利系统的依法决策能力、依法治水管水能力、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能力都得到了明显增强。”水利部有关负责人近日对《法制日报》记者说。

  该负责人同时指出,针对公众的普法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沿江河湖泊群众水法治意识日益加强,水事秩序明显好转,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风尚。

   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水利部党组2015年7月出台《全面加强依法治水管水的实施意见》,明确“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推进“以案释法”,用执法案例开展普法教育。在开展联合执法、工程管理范围内专项整治等活动中及时向行政相对人普及河道保护和水行政许可相关规定,执法与普法同步,做到预防与查处并重,处罚与教育结合,执法与服务双赢。

  水利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了水利系统开展普法宣传的“三个注重”:

  注重普法宣传与水行政执法相结合。出台《水利部关于加强水政监察工作的意见》等,要求全体水行政执法人员,在查处水事违法案件、调处水事纠纷的同时,向当事人进行水法治宣传教育,以增强其知法、守法的自觉性,对一些典型案件,向当事人和社会各界做好以案释法的工作,取得“查处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

  注重普法宣传与水利行业中心工作相结合。围绕中心工作,把普法宣传教育与防汛抗旱、重大水利工程、农村饮水安全等民生水利工程建设紧密结合。

  注重普法宣传与法律服务相结合。设立信息公开大厅,在水利部网站开设水利部政务公开栏目,主动公开政务信息,宣传法律法规,更好地提供政府信息公开服务,方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获取政府信息。

   深入推进“法律六进

  据介绍,水利部所属七大流域管理机构、直属事业单位和地方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均建立健全了普法工作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配备法律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业务骨干承担普法工作。

  水利部及时组织编制印发《全国水利系统法制宣传教育第六个五年规划》,明确了水利“六五”普法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学习宣传的主要内容、具体任务与对象、工作步骤与安排、保障措施等,将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纳入部党组工作总体规划,将法律法规知识纳入水利系统干部职工学习教育和各级中心组学习内容,常抓不懈。

  水利系统以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短信、QQ、微信、标语、横幅、咨询台为载体,通过举办广场咨询回答群众疑问、发放宣传册、播放水法律法规知识、发送手机宣传短信、户外LED显示屏滚动播放宣传视频等形式,广泛开展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街道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活动,形成了在主题宣传日期间报纸上有文章、电视里有画面、广播里有声音、网络中有内容、街道上有横幅、乡村有宣传车等多种媒体交叉配合的立体宣传局面,全民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不断增强。

   强化普法宣传阵地建设

  水利系统普法宣传历经30年,逐步形成了以行业特色为主线条的水法治文化宣传体系,水生态文明的基础与内容不断得到夯实与丰满。

  以纪念“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主题活动为重点的水法治文化宣传体系已基本形成。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已经成为我国水利公益性宣传和水利法治宣传最重要的平台之一,全国水利系统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期间,展开集中式普法宣传,形成多媒体、全覆盖的普法宣传特色,在增强全社会水法治观念和水忧患意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世界水日”主题宣传也被纳入《中共中央国务院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意见》中。

  “人?水?法”品牌得到社会认可。水利部连续多年组织摄制普法栏目剧“人?水?法”系列法治宣传片,以案说法、以案释法,已成为水利普法的重要品牌,其中,《暴雨将至》《江豚的微笑》等电视剧在2015年播出后反响热烈。同时,水利报和水利部网站设立“人?水?法”普法专刊和专栏,扩大了普法品牌的覆盖面及影响力。

  以沿河、沿湖为特色的水法治文化宣传体系逐步建立。沿水系建设的宣传水法规的法治文化长廊、法治文化主题公园、法治文化主题广场等已成为周边群众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逐步实现“宣传方式多样化、宣传内容具体化、宣传力度最大化、宣传效果最佳化”。

    积极对接京津。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打造高标准、高质量对接平台,加强产业配套能力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定向精准承接京津产业和创新资源转移,把开发区建设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新的增长点。按照合作共建、产业互动、协同发展原则,重点建设一批战略性标志性产业集聚和转移承接示范园区,加快推进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河北·京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试验区、北京(曹妃甸)现代产业发展试验区、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白洋淀科技城等重点平台建设。

    实施创新驱动。围绕开发区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产业技术研究院,推动行业重大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增强招商引资实效。聚焦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主责主业,加强招商机构和队伍建设,健全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创新招商方式,大力推行产业链招商、集群招商、专题招商、板块招商、以商招商、委托招商、以人才引项目、与专业招商机构合作等方式,增强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吸引以全球500强、国内500强为重点的企业到开发区投资兴业,提高合同履约率、项目开工率、资金到位率。

    提升特殊区域开放水平。加快现有海关特殊监管区建设发展,石家庄综合保税区要尽快通过国家正式验收、封关运行,黄骅综合保税区力争早日获得国家批准,加快曹妃甸申报设立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片区进度。

    推进集约绿色发展。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始终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聚集”原则,严格开发区项目准入门槛,重点把好项目土地投入产出、能评、环评、安评关,严禁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项目上马。

    促进产城融合。发挥开发区聚集产业、吸引就业的积极作用,推进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一体、城乡联动发展,生产、生活和生态融合发展,促进具备条件的开发区向城市综合功能区转型。(记者蒲晓磊)

 

转载:《法制网》2016年5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