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晓哲:统计造假背后是“权力干预市场”

17.02.2015  13:02

    5.8亿元的产值上报为44亿元,1.1亿元的主营业务收入上报为7.8亿元;停产的、未投产的、被兼并的,甚至连地址都找不到的企业,还在上报“产值”;一些部门分解任务,伪造资料,“指导”企业上报虚假数据……这是湖南在全国第三次经济普查中抽查发现的统计造假行为。记者调查发现,在一些地方,政绩观扭曲,统计造假“前赴后继”,屡禁不绝,搞坏了党风政风,损害了政府公信力。(2月14日 新华网)

    对于个别地方在统计数据上的猖狂造假行为,原因诸多,但在笔者看来最根本的原因是权力对于市场的不正常干预。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市场自我“配给”方式,公权力不应该直接插手和干预市场运行,而一项项统计数据“造假”或“注水”之后,将直接带给上层决策者一个“伪信号”,对于国计民生现状的把握将丧失客观性,下一步再行出台与市场相关的政策和决策就如同“盲人骑瞎马”。几年前一些地方在CPI数据、就业率数据上,长期存在“中央和地方”严重不一致现象,也直接导致一些决策者无所适从。

    2010年,希腊出现政府债务危机,其中一条就是经济统计数据失真。欧盟统计局说,它曾接到希腊统计机构NSSG的汇报,称在2009年10月向欧盟统计局提交相关财政数据时受到政治干涉,而希腊政府提供的一系列统计数据中存在“有意误报”,为的是使政府财政赤字显得少一些。这一“有意误报”,最终影响了希腊经济市场复苏,也让希腊吞下了“造假”的苦果。

    统计数据必须客观真实,不仅是因为统计工作属性,还在于它对于经济民生尤其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又直接的影响。市场运营不好,却被统计数据“”成花一样;明明某一市场领域出现“赤字”或有巨大隐患,统计数据却年年月月“吹年皮”,这样的统计工作和统计数据是最可恶的,不仅害的是统计工作的公信,也直接坑害百姓民生、坑害健康市场。“报喜不报忧”,既是当前存在造假弊端的统计数据的“老毛病”,也是坑害国民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罪魁”之一。就比如近年以来中央政府倡导国内经济和国内企业“走出来”,倡导“外包”等对外服务贸易方式,如果中央政府不能获得一个真实的统计数据,可想而知是什么后果。

    道理说起来并不复杂,但一些地方官员和统计部门却置若罔闻,根源在于长期形成的“积弊”难以自我纠治。上一任“吹的牛皮”、注的政绩“”,谁来“埋单”?“圆谎者”往往会是下一任或下一届官员,这也是为什么媒体中提及某县委书记逼着企业虚报产值,本来是2亿元的产值,非要报8亿元,后来这位县委书记调走了,县长当了县委书记后又要求企业以3倍的产值来虚报的重要动因。一年年“扯谎”扯下来,“不继续撒谎”可能也不行了,这正是一些地方官员无奈又悲催的“造假”代价。解决统计造假,不能仅靠统计部门“自净”,更不能指望地方政府和地方官员“幡然悔悟”,彻底转变统计造假现状的“契机”和“动力”仍取决于上级有关方面。尤其是中央有关方面应尽快重视和解决这一问题,真正厘清权力之手,让地方政府和地方官员“无权”插手统计数据,或“不敢”、“不能”插手统计数据。可以尽快探索实施统计工作和统计数据的“第三方”服务制度,让统计工作交给权威和公信的社会组织来完成,以避免权力不正常干预。另外,对于统计造假应该建立更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问责不能轻飘飘,甚至极有必要将统计造假“入刑”。